9月读后感
最近看了《朱永新说教育》感触良多,在这本书中,朱老师把自己关于教育问题的思考灌注在里面。其中,他的《教育,让美梦成真》打动了我。
首先,他强调了国家的美丽依托于人的美丽,人的美丽没有教育的美丽则不可能实现。而美好的教育一定是公平的。他用三个排比来阐释了公平的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社会流动与分层的基础,是社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我反复将这句话读了三遍,想想真是这样。社会是有每个人组成的,因而社会的发展、总体道德等都是由个体共同汇聚,如果在社会集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接受到公平的教育,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内心潜移默化得形成了公平意识,这将影响、制约着他们日后的行为,所以整个社会就会处在公平的处境之中。同时,社会的流动和职业的分工,读需要靠教育来完成。而今的就业和80年代大不相同,在我们父母的年代,通常是学校毕业后去厂里上班,或者跟相应的技工师傅学技术,例如瓦匠,裁缝,出师后就可以工作了。如今随着教育法的完善,教育场所的扩建,求得一份工作的门槛是文凭。人们只有接受教育,并在初高中择校分流中,对自己的未来就业基本有一个大致的方向、规划,而人才的挑选和拔尖首先就需要有一个公平的教育,杜绝优秀的人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与美好的未来失之交臂这种情况的发生。最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经济的进步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而科技要进步,必须要有人才的推进,唯有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才能促进祖国大发展,在不断发展中,社会方能保持生机与活力。
在当下,祖国以迅速的脚步向前迈去,给社会带来了无数的机会与生机,很多人能敏感地嗅到机会并果断把握,走出草根变身老板。相反,兢兢业业地接受教育出来工作的人们却只能保持小康甚至维持温饱,因此读书无用论悄然扩散在人们心间。即使是在我们那一辈,家人跟我们好好读书的目的也是考上大学获得好工作,功利性较强。正如朱老师所说,“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未来,更是为了当下;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接班人和经济发展,更为了人自身的成长”。的确,30年前,人们对于自身价值的思索太少,以致于没有尊重别人的这一概念,人民素质普遍较低,但是现在,给老人让座,关切的问候,注意卫生等现象无不彰显了中国人在素质方面巨大的提升,为了人们的成长,我们也必须重视教育。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愿尽自己的努力为教育事业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