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课堂教学,让核心素养扎根课堂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在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实现,那么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自然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做出应有的改变。虽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改革,但总体来说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自身的努力,虽然当前大部分学校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学生们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合作的意识与想法,从而使教学进度受到制约,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起到了不利影响。那教师应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呢?
(1)课堂上注重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小结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等等,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被其他同学答出。有的学生进一步提问: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不能利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热情。
(2)课堂上注重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对于低年段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对于数学语言表达和思维扩展经验就更少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示范、渗透、指导各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数学思维的拓展,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3)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培养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一方面要找到数学学习的“源”,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要找到自主探究的“泵”,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场,让学生自如地思考、自主地探究、自发地创造。要通过问题引导,如“你能试一下吗? ”“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让儿童从整体上观察和研究问题。 要鼓励儿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 让他们尽可能地去面对具有现实意义的开放性问题。例如:《圆的周长》,在探究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接着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并让学生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最后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总之,小学生只有具有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够把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才能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