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是一种力量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最近,我读了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内尔•诺丁斯博士写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在书中,内尔•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诺丁斯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这个以“关心”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所涉及到的各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我想这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有特殊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而且任何关心孩子的人也都有必要阅读此书。
诺丁斯教授认为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关心是一种习惯,关心同时也是一种能力,习惯与能力都需要培养,需要教育与引导。
在教育中,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不听话的学生,不懂事理,又特别会赌气,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每天都要面临班级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那么,教师应如何关心学生呢?
首先要做到爱生如子:一个老师,有了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子女一样神圣的情感,就会平添一种责任,平添一份压力,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学生教育成人,培养成材。这种爱,是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爱,既有对他们生活上的亲切关怀,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素质的启迪。
教师要学会理解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学会因势利导,抓住一些可教育的契机,既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又引导学生朝好的方面去努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甚至于抱怨。教师们也经常处于这样的境地,付出却得不到回报。为了我们不白白地付出,我们就要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体会关心,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老师的言传身教,言谈举止都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在平等、和谐、探究的气氛中,使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更加巩固,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班有个学生,他课上不专心,课后喜欢欺负同学。教育过几次,效果不佳。告之家长,好景不长。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美术老师闲谈中,得知他的体育成绩非常优秀,运动会时获得多个奖状,我抓住这个机会,当着他的面向他的父母报喜,并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做个懂事的孩子就更好了。这下可真奏效,这个孩子上课认真了,课间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总之,该生一有进步,我就设法给他“报喜”,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希望他进步。这样他就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总是用非常友善的态度说话,经常坦率地表达对学生的喜爱和赞赏,并且总是采用鼓励与支持的方式,积极肯定学生的表现。这种类型的教师能够给学生很多的安全感,学生们不会担心自己的形象是否符合教师的标准,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欣赏。
教师总是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话,对学生所讲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兴趣,而且教师经常会用点头等行为表示回应。这种沟通风格可以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感受到自己的言行是有价值的,学生们会勇于尝试不同的见解,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的是具有爱心的人,会关爱的人,不是只拥有知识技能的冷血动物,我们不妨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生活上去了解一下学生,让学生学得轻松快活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关爱自我,关心周围的人,懂得爱人,同时也值得别人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