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10月随笔-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31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高扬     来源:本站原创

 

我的课堂我的教学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有这么浅显易懂的解释,我从开学至今就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让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成长的快乐。之前看过叶澜教授写的《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我的信条是:“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使学生喜欢学数学;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要千方百计地去表扬学生。
我的课堂第一件事就是兴趣,小学生最重要是兴趣,他对这节课他是不是感兴趣很重要。第二件事: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当我遇到一个问题我知道怎么去想。第三件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件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可能这孩子在小学六年,他不一定永远考满分,也不一定永远是前十名,但一旦这个孩子养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他会终生受益,而一个孩子如果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这种孩子往往不会有很强的实力,越往后越差。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第一位的。
1、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我们知道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很多,但最终的、核心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学什么”,另一个是“怎么学”。学什么是内容,怎么学就是学习的方式方法。
“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
尝试是创造的前提,让学生先尝试,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以尝试出各种结果,这就为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让出黑板,天地更宽。往往我们一上课用到黑板,总认为这是给老师写板书的地方,但是有时候黑板你能让给学生,让学生在黑板上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展示自己的作品。之前听过一个讲座,台湾老师上课他会用那个小白板,用的非常好。就是上课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小白板,把他的解法写在小白板上,然后拿到前面跟大家交流。这个白板的好处可以保留,还能比较,非常也利于学生反馈。虽然我的课堂中做不到人人有白板,但是我白纸也可以,自备本也可以,让学生把他的想法写出来,投影展示,都是相当有价值的。
3、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平时随堂课最大的弊病,就是我讲话太多,嘴巴像决了口的黄河关不住。整堂课只听见我的声音,直到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还要唠叨,一会儿说要注意什么,一会儿说不要做错,不让学生安静一会儿。讲话太多,势必占用学生练习时间,当堂做不完只能留到课后去做,教师不在言多,言多必失。针对这个弊病,我也努力在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留30分钟时间让学生活动。讲话太多,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会使学生厌烦。观察发现学生课堂纪律涣散的时候,就是老师讲话时间太长的时候。只有从教师讲话那里省下时间,才能多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练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当教师必须懂得一条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所以,一堂课学生要在练习中学,教师要在练中讲。真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手过一遍。
4、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订正。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也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过重负担,必须增加课内练习,并做到四个当堂: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如果课内把大部分的作业都完成了,课外的作业就少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对课堂练习的要求,概括成一段顺口溜:先练后讲,练在当堂;边练边讲,订正在当堂。
学生的作业做到当堂完成,当堂订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环境安静,精力集中,当堂消化吸收,当堂消除错误的痕迹,做到既收效快,又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学生在课外做作业,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造成学生敷衍了事,相互抄袭的假作业,既加重学生课外负担,又收不到教学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