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十月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31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茅雨     来源:本站原创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一定要学会两个字:倾听,不光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倾听学生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要与他们心心相印。课堂教学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我们一般认为是好课堂;反之,我们认为是沉闷的课堂,令人窒息的课堂。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认真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班上一些抢着发言的孩子,他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一味要表现自己,结果没有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看似热闹的课堂,却不能真正达成目标,这样的学习,就显得表面和片面,同时其他同学好的经验或方法也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倾听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人。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话,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在日常交谈中,有一类人是不为大家所喜欢的,就是无论你在讲什么,他都没听进去,而只顾自己唠叨,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暗自祈求这无聊的对话赶紧结束。这是因为,对话的前提是学会倾听。从小我们就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发言要大声清楚,通常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势来丰富和活跃课堂,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形形色色的手势见缝插针,把课堂塞得满满的,然而没有倾听的对话只不过是不入耳的喧嚣。我们的学生常常在没有听清教师的话语后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只要发言就要鼓励的信条下,肤浅变得堂皇。发言结束后学生如释重负,对于别人的发言充耳不闻。没有倾听,对话变得缺乏深度,思维变得龟裂而不流淌,根本不能汇成集体智慧的海洋。初一阶段的闹哄哄到了初三阶段的表情麻木,沉默不语,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原先的对话是没有倾听、急于表现的虚假对话。我们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人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互动,心灵的相互启迪。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人,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预设的答案,老师心里就很急,就直接或间接地把答案给孩子,所以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就容易陷入一种齐步走的框框中,试想长期下去学生会有创新意识吗?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名主持人在节目中访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小朋友,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下去……”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那名主持人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他发觉这个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主持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的真挚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那名主持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分亲切,一分平和,一分耐心,让他听到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和孩子一起感受最善良的心情。所以倾听是一种基本素养,是一种礼貌,做为教师更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只有教师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取得教学相长.达到一种灵敏中的寂静状态,让静中求活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意境,值得期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