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真开心》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在家时开展健康、文明、安全、有创意的游戏活动;享受在大自然中玩耍的乐趣,学会在创造中寻找乐趣,在公共场所游戏时,能顾及他人的感受。王静老师活用教材,创新知识的呈现方式,提出目标、围绕目标、检测目标,目标教学意识强。以“玩”为中心,根据是否喜欢“玩”、为什么喜欢“玩”、喜欢“玩”什么以及怎样“玩”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教学,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
王老师依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结合相关视频、图像资料,归纳总结“怎样玩”:安全地玩、文明地玩、健康地玩以及合理地玩。让学生在了解不能如何“玩”中体会应该如何去“玩”,由否定到肯定,由他人及自身,由外观至内省。另外,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耍赖”情况,补充“守规则地玩”这一“玩”的前提条件。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观点和想法。由老师表现出“不守规则”,到学生发现不能开心的玩是因为老师的“耍赖”,而因此得出应该要守规则地玩,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寓教于乐。除了以上玩的前提应该要守规则,玩的过程应该要安全、文明、健康、合理之外,王老师提出在玩的方法、方式上还应该有创意,即创新地玩。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如何将知识内化为行为准则,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时常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的滔滔不绝,是非观点非常分明,但是一旦回归生活,又原形毕露。所以,在课堂上,我们除了让学生“说”以外,还需要让学生“做”。鉴于一年级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上的局限,在活动之前,王老师先启发学生思考,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事物可以如何创新地玩。对于树叶、纸盒等,孩子们思考的方向比较一致,而对于石头这一常见事物,孩子发散思维较多,并且涉及到“打水漂”这一游戏,笔者考虑是否可以结合之前教学的“安全地玩”、“文明地玩”等加以提点巩固。最后的实践活动中,王老师设计了让孩子们体验“创新地玩”,感受“玩得真开心”。在这里,笔者考虑是否可以将前面所述六点融合进活动里。例如,在小组活动中必定涉及到分工合作,怎样有效进行活动关系到小组最后的成果,而这就需要制定小组内部的规则。可以由孩子提出自己小组的规则,老师加以指正补充。再如,可以增加过程性评价,明确提出评比要素:安全、文明、健康、合理。通过即时评价,学生能随时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的反省能力。
最后,笔者还有一点小小的疑问,参考教师用书上本节课的编写目的,“侧重教会学生初步合理安排一个人在家时的生活,注重看电视的健康和在家生活的基本安全”。笔者考虑,是否能将学校的课间活动与放学在家的活动加以区分,突出在家活动的特殊性,例如活动场所、活动人员的多样性。并且,将这样的特殊性贯穿到“怎样玩”中,增加课程的实际生活效益。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