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
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吴佳丽
摘要: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课堂的转型,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所得,从而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关键词:核心素养;转型理念;自身素养;课堂转型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呼唤生本课堂的到来,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以生为本、还学于生呢?在此,我想结合自己教育教学,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提升转型理念
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因此,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如现在教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要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结合,才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有效活动。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所接触的也越来越多,简单的书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他们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这部分知识主要还是来自于教师。所以,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还要博览群书,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能信手捏来,挥洒自如。例如在学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时,就要求教师对京剧及梅兰芳有很深的了解,课堂上能及时补充有关京剧的资料,绝大部分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特别认真。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效率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实现课堂转型
实现课堂的转型,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课堂教学的新样态应该是:理解性的课堂,不是灌输性的课堂;建构性的课堂,不是接受性的课堂;反思性的课堂,不是表演性的课堂;探究性的课堂,不是纯知识性的课堂。
具体做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语言存在于特定的情景中。如果离开了情景,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在上课之前,我和孩子作了一番交流,发现现在的孩子对抗日的事迹知之甚少,影片的观摩又是少之又少了,为了能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更直接地接触人物,触摸人物内心,我利用课间让学生观看了《少年英雄王二小》,让学生在观看中直接了解王二小,了解王二小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机灵和勇敢,有了这样的深层理解后,再学课文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二小的内心,理解了英雄人物,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探究兴趣,并且抓住文中那朴实的语言,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让王二小英勇的壮举一次次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在上课之前,我和孩子作了一番交流,发现现在的孩子对抗日的事迹知之甚少,影片的观摩又是少之又少了,为了能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更直接地接触人物,触摸人物内心,我利用课间让学生观看了《少年英雄王二小》,让学生在观看中直接了解王二小,了解王二小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机灵和勇敢,有了这样的深层理解后,再学课文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二小的内心,理解了英雄人物,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探究兴趣,并且抓住文中那朴实的语言,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让王二小英勇的壮举一次次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二)加强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现在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在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我还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春晓》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其他关于春天的古诗,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三)拓宽思维,激发学习情趣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小学语文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区,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所在地。在学习《鸟岛》时,接触到了“密密麻麻”这个词,我先利用文本句子让学生理解这个词,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用密密麻麻来形容呢?”学生们有的说“森林中的大树”,有的说“天上的星星”,还有的说“字典里的汉字”……结合回答,学生就更好地理解并运用了“密密麻麻”这个词语,也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习的热情就更加高涨。
(四)总结感悟,提升学习所得
(四)总结感悟,提升学习所得
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等。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如学习二年级下册《识字2》一课让学生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学习后,引导学生把美丽的桂林介绍给大家。虽然只有12个词串组成的课文,但是每个学生从中领略到美的侧重点却是各不相同的,通过学生的交流,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通过创设一种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来突出和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语文语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