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慢读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8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戴晓燕     来源:本站原创

 

这是周国平的一部心灵自传,是一部令人感同身受的成长史,一部涤荡生命的心灵之旅。同事红借我这本书已一个多月了,我读得很慢,因为想要细细品味周先生的文字魅力和精神思想中的真实。
这本书透过平常的语言与流畅的文字,诠释了周国平敏感与淡泊、性情与超脱的真情流露,铭刻了其独特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这其中有生活的挣扎,有灵魂的呼喊,还有冷峻的反思。有人说:岁月与性情即岁月磨练性情,岁月抹去浮华,岁月沉淀本真。我想这就是对这本书精华的提取。《岁月与性情》留给我最深刻的就是“真性情”这三个字。在当今这个名与利的现实世界,“我从来不把成功看做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人生”成为了人们心底最原始的追求与最深刻的呐喊。在学生时代,我就对“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怀有深深的敬意与向往,一直在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修炼到如此境界。尤其在这个浮躁的空气中,人们望“房”叹,为升职绞尽脑汁,为抢夺利益尔虞我诈,为吸引眼球不择手段。人们面对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自己扮演的角色。淡泊名利似乎成为人们疲惫之后躲在角落的片刻反思,头破血流之后仰天长叹的短暂宁静,沉重的现实压迫下的无奈奢望,甚至沦为人们美化自身形象的响亮口号。
叔本华曾经说过:一个人惟有当他抛弃一切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矫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才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而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其实,对于每个人而言,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会对内心产生强烈的冲击,旁人看来鸡毛蒜皮,不值一提,在其本人观之却惊涛骇浪。然而无论在怎样的处境中,周国平都安静地守着自己的内心家园。
在这本自传中,他特别讲了北大岁月,讲到了与中国第一文人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的交往,郭世英对他一生的影响,郭沫若两个儿子的死,周恩来在“四人帮”时代的艰难。他笔下的郭世英是一个思想家,一个真人,他真诚的悲悯情怀就像王尔德童话中的“快乐王子”。全书文字之简约,表达之有力,令我折服。
我在这样的氛围中读这本书,读周国平在大学里的思想经历,在文革中所受到的牵连,大学毕业后在农村十年的寂寞生活……身边的人事似乎也在印证他说的话:“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安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不管那是音乐、绘画还是书籍。”我了解了他的三次婚姻,他的婚恋观,他的自我和超脱。我感觉到了他人生的诗意,因为他说过痛切的感受:“世上有聪明人,也有老实人,但缺少心灵美丽的人。”心灵美丽的人在他那里,至少是单纯的人,有丰富人性的人,不那么世故的人。
  这个年近六十还自称淡泊而敏感的人,在52岁时拥有了与一位博士生的“性格吻合”的婚姻,后来又拥有了一个叫啾啾的女儿之后,过着安静的日子,思考着自己的归宿。“那一定是一种解除了人生的大困惑的境界,我还不清楚它是什么,但我知道,在那个境界中,我今生今世的全部日子都将受到祝福。”这样的心情多少有些禅意了,让我感觉智慧的生活最接近完美。我很欣赏这个心灵美丽的人,我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对一个既懂得世事无常又珍惜生命经历的人来说,任何美好的事物只要存在过,便永远存在了。”我想,生命与爱的哲学不但永远存在,而且在人世间永远流通。
工作繁忙之余,觥筹交错之间,运筹帷幄之中,把一本好书置于枕边,书桌前,寻找那份久违的酣畅与沉静。 之所以说《岁月与性情》是本好书,不仅仅是其令人心醉的娓娓道来,更是其无时无刻不在流露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读完这本书,在自省的过程中明白原来自己曾经所经历的一切困难、委屈都是一种岁月的磨练。我感谢生活带给我的波折,感谢命运的冲击,以平静的心态迎接未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就像周国平先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之后,仍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满足与幸福。合上书本,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戴晓燕
2017、11、2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