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静下心来拜读了牛献礼老师的《让学习真正发生——我这样教小学数学》,不得不佩服牛老师的教学,他把每堂课都当作献给学生的礼物。一个个精彩的案例,仿佛如我亲眼见到了牛老师上课的情形,收获的不仅是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更多的是收获了如何做一名称职的数学教师。对尊重学生也有了新的理解。怎样才是尊重学生?牛老师说不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就是一种尊重,不代替的前提是知道学生是怎样想的,所以需要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要知道学生是怎样想的,需要认真观察学生,仔细聆听来自学生的声音,我们每位老师都需要养成倾听学生的好习惯,使教学始终保持某种互动和对话,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更不能只是关注教师需要的答案。课堂上要尽量引出而不是堵塞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注意延迟判断学生的反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往往创见迭出,释放更多的精彩。怎样才算尊重?牛老师说尊重每一位儿童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需求与旨趣是多样的,学生的潜能是林林总总的,学生的认知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正如佛经云:“一花一世界”。教育必须适应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孩子,教育应当承认并非每个学生都要求学到同样高的水平,可以允许水平的差异,但是必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
尽管“课改”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依然盛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课堂发言总是集中在部分好学生身上,后进生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很多老师过于追求形式热闹:声光电多媒体让人炫目;教师讲课慷慨激越如同表演;学生争抢发言,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课堂热闹的外表下掩盖着很多问题:过多过滥的多媒体应用,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老师表演式的话语方式,很少顾及学生的理解感受;学生频繁举手,回答的往往都是没多少思维含量的简单问题。这样的课堂缺少一种认真读书、安静思考的氛围,表面的热闹带来的是虚假的学习。
课堂不再是少数优生展示的舞台,而是所有孩子共同学习的地方;课堂不再是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而是同伴间互动,轻声讨论,安静地思考。小组内、同桌间互助合作学习蔚然成风。
课堂不再追求形式的热闹,而是追求内在的质量和效果。老师不再提那些表面花哨,实则细碎,缺乏思维含量的问题;学生也不再是老师频繁提问的应声虫。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面对挑战的过程,向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发起冲击,成为课堂普遍的价值追求。
教师听课、评课的关注点也变了,不再把目光集中在讲课老师身上,而是贴近学生,倾听他们对关键问题的讨论交流,观察他们学习领悟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时间是否得到保障,学生是否在真正思考、交流,每个学生是否都在参与学习,这些成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准。
我们即使走得再远,也不应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从事着教育这份光荣的事业,那就发自内心的重视,才能够用心准备,用心,才是慎。让我们从每节数学课开始,教好每节课,让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