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东方之珠》有感
最近,听了朱君老师的《东方之珠》,她扎实的文学素养和对于文本的把握让我深有感触,同时也让我对上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东方之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和繁华。表达了作者对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本课“总 -分 -总”文章结构清楚,学生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学生就能把课文读懂,并在读的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朱君老师设计本课的教学理念是是以通过读文章的训练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的。学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尤其是对语言的主动积累,才能真正达到学语文的目的。这节课,我认为朱君老师有二点做的很好。
一、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开课伊始,朱君老师借助课件图画激趣。同学们,你们到过香港吗?看过香港的美景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香港去看一看。展示电脑课件①出示中国地图,指出香港位置,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祖国前后的情况。②出示香港夜景录象。③提问。看了这些片段,听了介绍,你想说什么?激发学生自由表达,加深对香港“美”的感受。
我们知道识字解词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头,不过形式表现与低年级有所区别,它表现在以自学为主,但没有方法的自学好比航行没有了方向,非但不能解惑,还会令人迷茫。所以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对中年级学生来说很重要。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一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以利用教材,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本节课中,朱君老师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联系生活情境,理解“沐浴”。
为了理解“沐浴”这个抽象的词语,朱君老师先让学生组词,找到切入点,再巧设两个台阶,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持续的对话中突破原有认知的局限性。
2、举一反三中理解“闹市口”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能理解“闹市口”,朱君老师让他们举例,有的学生说出当地的闹市口,有的学生说出了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闹市口,在学生的描述中,学生结合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闹市口的繁华。
新课标精辟地指出:阅读教学是 “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的过程应体现生活性。应走出“书本语文”,向“生活语文”回归,回到现实的、流动的 “生活态”中,进行真实的、广泛的“对话”。这样教学,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制。
二、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使用多媒体。
遵循媒体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努力构建知识向能力迁移的动态系统。在教学课件中,朱君老师有选择性地将有关图片、音乐有机的整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鳞次栉比”等难理解的词语。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时结合画面。(1)出示群楼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后自然而然说出“摩天大厦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 (2)理解“琳琅满目”时让学生看商店里的商品。还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人流如潮”。
还有欣赏香港美丽的夜景,感悟香港夜景的美,知道作用是怎样用优美的词句来描写。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声形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其实,每位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每个方面的不同层次得到发展,有所收获;又因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应鼓励、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大课堂,自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