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
我比较喜欢读有故事的书,即便是在教育方面也是这样,最近读了周春梅老师的《一间辽阔的教室》,对于教育又有了一番感悟。周春梅老师特别真诚。高中的学生,有很强的直觉和判断力,他或许只需要几节课、几天的时间,就能够判断出一位教师的学识水平、为人处世的特点,并以此来给自己定位,确定自己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应对这位教师、来面对这门课程。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科教学的基础,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真诚时,他们自己就会逐渐剥离那些将自己包裹起来的层层防身“盔甲”,以坦然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真诚是伪装不来的。一个教师,在带一届学生的过程中,要和学生有多少的交流、要讲多少的话、做多少的事情啊,教师不可能始终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用另一个面孔来和学生沟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擅长“拉家常”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但这就是事实,周老师自己并不刻意回避,而且会很坦诚地告诉大家。学生看到老师如此真诚,首先想到的我可以帮助老师做些什么,于是要想着自己来引出一些话题,让“拉家常”式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很自然地进行下去。你看,因为教师的真诚,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参与,不仅没有影响话题的进行,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薄弱之处,正是这些不同,凸显着教师的个性特征。
我自己就是一个不善于找话题、拉家常的人,因此看到周春梅老师在书中写到这一话题的时候立刻就有了共鸣。在面对一位不太熟悉的人时,我常常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打开话匣子而感到苦恼,所以经常给人留下“话不多”、“难以接近”等印象。这应该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很难改变,但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弥补。周春梅老师说:“年龄渐长,渐渐学会(也许是只好)接受自己的不足,也慢慢找到了自己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文字。”借助学生的随笔等作业,她和学生之间的情感阀门被彻底的打开,她看到的是一个个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学生,学生也在其中看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教师。周春梅老师就像一盏灯,为孩子们照亮的前行的道路;孩子们在随笔中流露出来的真性情,也让周老师读到学生柔软深沉的内心,读到他们或活泼或沉静的外表之下的另一面。每周五的文学社活动,不少学生在这里一呆就是两三年,一些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偶尔还会回来“蹭课”,这不仅体现出周老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她在学科领域的厚实功底,也体现着她对学生深切的理解和认识。而师生之间这些往来的文字,让周春梅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巨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