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几何时,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从书中我认识到,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我们要学会倾听。首先教师应能很好地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在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给出的答案可以说是千奇百怪,身为教师,不管面对多么离谱的答案,我们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然而,事实上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其次学生也应学会倾听。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学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个私下思想交流的一个过程。“同意”或“否定”或“质疑”都是倾听后得出的感知,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同时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有“声音”的课堂,这个“声音”不是学生的闲言碎语,而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声音。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们总是高高在上,大胆活泼的貌似生动的讲课,而学生却提不起兴趣,说起话来唯唯诺诺“不敢高声语”,这是一个失去活力的课堂,一个失败的课堂。我们面临着课堂改革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活泼的生本课堂是每个教师的一大难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的关系,每个教师都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师生和睦平等,教师角色的转变将有利于生本课堂的建立。其次小组学习与展示。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