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有幸参加了经开区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认真聆听了遥观中心小学老师蒋红霞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认识线段》一课和王薇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两节课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老师教得有条不紊,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三维目标上来看,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总体来说,是两节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下面我谈谈《认识线段》一课的感受:
一、教学环节层次清晰,循序渐进。
本节课的新知教学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认线段——辨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其中“找线段”中,由点及面,先让学生找直尺上的线段,然后找生活中的线段;“折线段”中,由扶到放,先跟着老师学折一条线段,再自主折出一条比它长、一条比它短的线段;“画线段”中,由表及里,先通过儿歌学习画线段的方法,再看老师示范画一条线段,最后自己画一条线段;“连线段”中,由浅入深,由连两点之间的线段到连三点之间的线段,再到连四点之间的线段,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让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总之,整个教学过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二、重视操作实践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让孩子真正地动手做了,他们的智慧之花才能绚丽多彩。在这堂课上,蒋老师充分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新课伊始,老师让学生动手把桌上的毛线变成直的,学生动手把线拉直,体验了毛线由弯变直的过程,对“线段是直的”这个重要特征建立了初步的表象。
在初步感知线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学生在说一说、摸一摸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线段的特点。
在拓展线段的表象时,老师让学生折一折,通过折纸折出线段,折长折短,整个操作活动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活动,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画线段”这一环节,学生要亲自经历由具体的实物过渡到抽象的符号,为了让学生轻松顺利地学会画线段,蒋老师安排了“跟喜羊羊学画线段”、“老师示范画线段”、“自主练习画线段”这三个步骤,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学生通过念儿歌、看示范、动手画逐渐地掌握了画线段的技能。
三、联系生活实际,深化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本节课中,蒋老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找线段、欣赏生活中的线段、利用白纸折线段、找可以用来画线段的工具,诸多此类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线段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分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