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不要忽视潜教育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5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张丽华     来源:本站原创

 

不要忽视潜教育
——读《发现母亲》有感
最近着迷于《发现母亲》这本书。这本书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精心打造的教育专著。它曾经轰动一时,因为它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他在母亲教育方面的10大发现,呼唤全社会重新认识母亲的价值。人们被他的发现而惊醒。
从母亲的角度解读这本书,许多人都有了深刻而全面的体会,我在体会母亲对教育的重要之外又对书中谈到的潜教育多了一层思考。
什么是潜教育?简单说,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是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在《发现母亲》中,作者把潜教育分解为习育和化育。这是很有道理的。他认为所谓习育,“就是行为上的培育,就是从最微小最普遍的习惯上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在知识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习育就已经在孩子身上实行了。”也就是“身教先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易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基础,言教是身教的提炼、抽象与概括。”化育“就是人的精神上的培育,就是人的灵魂的建设。同习育一样,精神上的成长只能靠精神上的感化,而不是靠说教就能给予的。”我可以把它理解成,这是“只有英雄才识英雄,只有英雄才能造就英雄”的教育。潜教育对为人父母的人提出了多么高的要求!
作者在自序中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显教育层次上的,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潜教育层次的习育与化育。”他说:“对于家庭教育,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教育,教育更多不是表现在父母如何‘教’上,而是表现在父母如何‘做’上,父母如何‘做’的身影,对于思维能力薄弱的幼儿来说远比父母‘教’的声音的影响大得多!”我认为这句话说到了家庭教育的核心上。事实正是如此,让我们以班级为单位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素质中走出来的孩子,他们的思想重心,行为习惯也都各不相同。什么原因?家教使然!
我很欣赏这句话: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