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12月随笔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6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高扬     来源:本站原创

12月听了赵老师的会诊课,从以下几个部分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赵老师选择了猜谜,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赵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小猴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组织小组观察玩具,,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赵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赵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 ……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而且赵老师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赵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四、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赵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赵老师这节课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学生喜爱的小猴这个形象。一开始让三个孩子站在小猴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玩具,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