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晚,女儿在温习家作时,我便从书柜上重温名著。近期重读了一遍《巴黎圣母院》,才发现雨果老先生真是个有趣的人,译者李玉民先生水平也很高,整本书翻译得很是诙谐生动,笑点很多。以前囫囵吞枣地读过,大概是太年轻了,只了解了故事情节,对深层的含义没有明了。
这个版本中增补了三个章节,内容是关于巴黎城及其建筑艺术相关。从巴黎地形、建筑一路讲来娓娓动听,使我对建筑艺术更有兴趣了。雨果老先生有个观点:建筑是印刷术出现之前的书本,承载了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深以为然!确实现代建筑更偏象几何体,当然几何简约也是一种美!
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是爱?”但令人遗憾的是全书中几乎都是单向的爱:女郎对军官的爱、教士和敲钟人对女郎的爱。这些人物都是被自己的爱给害死的,这是男女间的情爱。书中另外还描述了母女之爱、兄弟之爱和养父子之爱。母女之爱和父子之爱都是深沉的,但最终养父子之爱抵不过男女之爱。
教士的爱是畸形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那么美好的生命就这样被他亲手扼杀了。这个禁欲五十多年的教士可能是被电光火石击中了,突然醒悟了,却因此葬送了一生,可见爱情的力量有多恐怖!
女郎对军官的爱是盲目的。只因军官外表英俊并在一次偶然中救了她,她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她看不见他放荡的本性和浮夸。最终本在母亲的庇护下可能能躲过一劫,却因军官的出现功亏一篑。
敲钟人对女郎的爱是很突然而又深沉的。只因她在人群中喂了水给他喝,就深深地爱上了,并奋不顾身地去救她保护她,为她将自己的养父置于死地,最后竟然抱着她的尸体殉情了。
诗人反倒是他们中最理智的一个,虽然他前期也有妄想,但最终理智地退出了。而且他反应极快,几次险些丧命,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死里逃生。
回过头来谈谈教士,可以说他在遇到女郎之前的人生都是成功的,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安排一步步走过来。他的求知欲超级强烈,探索了众多领域且取得了不错的收获。他对各类学识有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谈到科学,说自己感觉到了前方的光,但还在泥泞的路上爬行。象苍蝇扑向蜘蛛网……印刷机打败建筑等等。非常到位!而且从他领养敲钟人并引导他向善,可见教士本质的淳良。直到他遇见她,就象被妖魔蛊惑,他自己也知道可无法控制,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以前看书重视的是情节,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能深深地体会真正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