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一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12月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02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朱瑾     来源:本站原创

 读《这样教语文》有感

一本书,40篇课例,浓缩的智慧;多样的设计,不懈的追求,不断的超越;流淌的生命,对阳光的追逐。我们看到余老师如老牛一般的在语文事业中耕耘,在教学中贯彻“生态”的语文观。

一、 课例经典,浓缩的智慧

40篇的课例,有实用文、文学作品、文言文;有经典课文,也有难啃的文章。篇篇文章,绝不重复,直指重心。当然这40篇绝非他的所有课例,仅仅是一部分而已。

我在读这些教学课例中,不得不佩服惊讶于余老师的智慧。当然,这些创新绝非神来一指,而是苦心孤诣钻研之得。读他的书,为教学有所得。在教学思路、课堂活动、教学语言、教学手法、教学细节等都能有新的长进。他的解读,见功力。“阅读教学十分关注阅读课文研读的质量”,能读出课文的味道,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他的课例与解读,是接地气的,与他的教学实际相符。

我们在学习研究时,不能照搬,我们学他的解读态度、解读方法,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 多样设计,不懈的追求

一篇课文,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无定法”“同课异构”也是如此。余老师能不断地超越自我,一课多构。

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后,能开拓并尝试另一篇新天地,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长期积累,或许有一定的教学程序,但往往沾沾自喜,狭隘而不自知。这一点,余老师的创新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仰望。

如《中国石拱桥》,这样为大家所熟知的说明文学,他就有三种创意教法。由解读所得,让学生学以致用,而非停留在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上,有结构层次的欣赏、学习方法实践、段式模写训练。一课一得,别致清新。这样的创意,不止一课,如《丑小鸭》《春》《最后一课》等经典课文。

三、 流淌的生命,生态语文观

如果把学生比做一块田地,老师比作耕种者,那余老师的课堂,是“生态”的语文,绝不施“功利”的“化肥”。他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素养的养成。施农家生态肥,而非快速生成的考试经。这样的语文观,能使学生终生受用。

“美点追踪”“美读”赏析为例。《三峡》《答谢中书书》这样的美文,余老师也运用了这两种教学手法。一直认为,学生学习文言,能读通、读懂已不易了。本就不爱,哪来兴趣欣赏美。认为余老师的这种教法“高大上”,离学生远。实则是自己的观念陈旧,一直不愿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文言,与学生距离远,所以更不能用“一字一译”法句句疏通,反而整体的感知、想象画面、语言欣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文”与“意”才能更好地来回穿梭。

课堂灵动,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他们在课堂上流动起来。余映潮老师的课例,灵动,有生命力。首先,是因为余老师的生命,如一条流淌的河,不断地向前,不断地超越自我。因为,什么的教法,即是什么样的活法。他的教学,他的追求、他的理念、他的生命,都是值得我们年轻教师静静聆听,并效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