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集体备课>>语文>>六语>>文章内容
19 钱学森(第二课时)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03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李菁     来源:本站原创

 

19 森(第二课时)
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李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通过课文的学习,为钱学森设计科学家卡片。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通过课文的学习,为钱学森设计科学家卡片。
课前准备:研究学习本册书上出现过的作家卡片(雨果、巴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科学界的大师,他就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组委会是这样评价钱老先生的: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出示颁奖词】
2.那么,课文《钱学森》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钱学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爱国之心)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大写的一生令人敬佩!
过渡:古人云“言为心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细细品读他的语言,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触摸他那颗滚烫的中国心、炽热的爱国情。
二、联系背景悟心声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钱学森所说的话:
1)细细品味:这些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来的?
2)静静思考:这些话可以表达出钱学森的什么感情?圈画关键词,在一旁作好批注。【师巡视】
2.交流:出示两段话。
师点评:学会高效地筛选信息,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之一。
3.指生读这两段话,告诉老师,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爱国之心)
4.师:是啊,看似平淡的两段话,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我们要学会从平淡的语言中读出不平淡的感情来。
(一)精读第一段话。
1)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段话,谁愿意来读一读?
2)交流:这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①(PPT突出: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预设:
A怎样富裕的生活?(住洋房、开小车、吃大餐)
B给他怎样优厚的待遇?(给他高薪、厚礼,封他为教授,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C那想象一下优越的工作条件又是怎样的?(有优秀的导师,宽大的实验室,精密的实验仪器,充裕的实验资金)
齐读,读出那种衣食无忧的感觉。
同学们,此时的钱学森享受着多么荣华富贵的生活啊!(板书:富贵)
②特别是他的导师——冯•卡门。冯•卡门是个怎样的人呢?【出示资料】
“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指生读
3)是啊,这样有利的条件,对于一个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来说,留在美国发展,必定是前途无量的。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齐读“我是中国人……”)这两句话,又表达了钱学森怎样的感情呢?
①我是中国人。预设:这句话表明了钱学森虽然身在国外,但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无论身在哪里,胸膛里跳动的是都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你想怎样读?
(包含一种责任与担当,与后文“应当”呼应。)
②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预设:我读到了钱学森非常渴望用所学的知识去建设祖国。/我读到了钱学森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国家。/我读出了钱学森报国的决心异常的坚定。)
好一个坚定的钱学森!——指生读
③是啊,正因为有这样一颗强烈的报国心,所以一切荣华富贵都是浮云。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钱学森的坚定,读出他的不忘初心!
④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坚定的报国信念,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荣华富贵却毫不心动,赤子之心不因为金钱、富贵所迷惑——这就叫富贵不能淫。(补全板书)
4)对比教学:老师把这段文字稍作修改,行吗?(去掉“一切”“都”“多”)
“所做的一切”,联系全文,说说钱学森到底做了些什么?
预设:
A“赴美留学,师从冯卡门”
B“享受优待,却不忘祖国”
C“不顾劝阻,毅然地回国”
小结:这样的话可真经典,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这就是语言描写的精确性。不可多、不可少、要推敲。
(二)精读第二段话
出示:“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这段话是在什么时候说出来的?
预设:
A新中国诞生的这一年。(此时全国人民处在激动与兴奋之中)
B中秋之夜。(每逢佳节倍思亲”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首诗吗?齐背。)
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人,作为一个儿子,钱学森还有着浓浓的骨肉情,他日夜盼望着的,除了祖国,还有他的母亲啊。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
儿唯一深感遗憾的是已经有十个春节不能陪伴二老于身旁,不能尽孝于膝下。只好将思念和祝福之心诉诸信函,寄往二老身旁。二老见信如见儿面,权当儿在父母身边,与二老共进年夜饭,共度团圆年……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封信中读出了什么啊?(预设:遥远的祝福、不能陪伴的愧疚、希望早日回国的期盼……)
而他的母亲,也曾寄给他这样一首诗:
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
师: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呢?(预设:对儿子的无限思念,期待他早日归来……)
小结:浓浓的骨肉之情,也让钱学森时刻盼望着早点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看一看父母双亲。
2)就是在这般孤苦伶仃境况下,钱学森说了这么一段话,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交流:你能结合关键词句来说说你读出了钱学森怎样的感情吗?
预设:
A“日夜盼望”:时时刻刻牵挂,魂牵梦绕,思国心切!——指生读
B“终于”等了好久,盼了多少年,思国心长啊!——指生读
C“祖国现在是很穷”:穷到怎样的程度?/不是只怕有困难,而是绝对有困难。/刚刚从血雨腥风中走出来的新中国,一穷二白,要什么没什么,连吃饱穿暖都不能保证,还能给钱学森提供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吗?是的,不可能。这就是贫贱的祖国啊!(板书:贫贱)——指生读
D“应当”:义不容辞。钱学森认为,这是每个中华儿女、每个留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使命。)——指生读(呼应前文“我是中国人!”)
评点:当时的祖国一无所有,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深情不因贫穷而改变,这就叫——“贫贱不能移”(补全板书)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3)听师范读,思考:这段话一共三句,如果让你加上标点,你会加什么标点?为什么这里是句号呢?(联系当时的语境)
预设:
A钱学森说的很平静,他是把满腔的爱国之情深藏于心呐。——指生读
B爱国情怀就像流淌于血液之中,显得那么自然,也表现出他的淡泊名利。
C抓住“诚恳地”这个提示语。如果后面用“!”,那么提示语应该变成“慷慨激昂地”“激动万分地”等——指生读,诚恳地读
小结:语言描写的每个标点都很经典,说明写作时不仅要注意不能添字漏字,还需要注意细节。
(三)坎坷的回国经历
1.赤子之心化作报效祖国的决心,可是,回国之路是充满艰辛的,他又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2.(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读,从这番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3.点拨:“五个师”是什么概念?(一人抵万人,举足轻重!)——指名读
4.如此优秀的人才,如果你是美国的将领,你会怎么做?
5.那么,美国政府到底是怎么对待钱学森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资料。(出示材料)
点评:看,美国政府是这样来对待为他们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是这样来对付一个手无寸铁的中国学者的!钱学森受到了百般刁难,甚至连生命也受到了威胁。长达5年,行动没有自由!这样的软硬兼施,就是“威武”。(板书:威武)
6.威逼也好,利诱也罢,但是,“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整整5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这么漫长的等待,对于一个一心报效祖国的人来说那真是——(度日如年、倍受煎熬、寝食不安)可是,钱学森从未屈服,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这就叫——威武不能屈。(补全板书)
三、联系经历赞心胸
过渡:五年的期盼、五年的等待,让钱学森望眼欲穿,1955917日,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他,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1.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出示资料)
2.因此钱学森也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好最后一节。
3.让我们再一起慷慨激昂地读一读属于他的颁奖词。
4.学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被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给感染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纸,联系今天所学内容,为钱学森设计一张科学家卡片。【师巡视】
5.生交流展示,师相机点评。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语言描写的学习,真正走进了钱学森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不仅被他的一颗爱国之心所感染,更从他身上学到了要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
而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031日是钱学森逝世的日子,今天是他逝世八周年的纪念日,所以我们选择在今天来学这样一篇课文,意义是非凡的。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八年,但是,我相信,他的爱国之情一定会永远指引我们前行!
五、作业布置
1.修改完成钱学森的科学家卡片,并把它读给你的父母听一听。
2.搜集更多像钱学森一样的爱国人物的故事,同伴交流,体会他们的爱国深情。
六、板书设计
                      19钱学森
 
                      富贵不能淫       
   爱国之心           贫贱不能移        语言描写
                      威武不能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