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统计表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和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的。复式统计表是描述数据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统计部分必备的知识基础。
教材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了四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景图,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四幅图完成单式统计表,由比较四个表中数据的不便引入复式统计表。但这四组情景图中的数据都是10以内的数,如比较四组男生人数:8、3、3、4,五年级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合并统计表的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我选择了自己学校的兴趣小组信息,并有目的的进行了提问,从而真正引发学生学习复式统计表的需要,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教材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填写数据,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但是经历一个过程远比顺手拿来要有意义的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予一张空白的复式统计表,而是通过教师事先精心的设计和教学时细腻的引导逐步生成的。随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二十的习题的呈现方式稍有变化,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能根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需要,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根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需要,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需求
1.创设情境
提问:每周五下午我们都会开展快乐星期五活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兴趣小组,谁来说说你参加了什么兴趣小组?
课前,老师调查了五年级四个班兴趣小组人数情况,让我们去看看吧。
出示四张统计表,从这些统计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四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都有性别和人数一栏。不同: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
3、说明:像这样的统计表就叫单式统计表。
4、看看谁的反应快。最强大脑男生有多少人?爱美食女生有多少人?哪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四个组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为什么请两个问题同学反应很快?而后面几个问题反应慢下来了?
小结:是啊。一开始的两个问题答案可以直接在统计表中找到,而后面的要先从四张统计表中找到相应的数据再来比较和计算,显得有点——麻烦,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产生把四张合并成一张的需求)
谈话:那我们就来创造一张这样的统计表吧!(板贴:统计表)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巧妙的设计了两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此时单式统计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到“有必要把数据放在一起”,从而自然萌发了“将四张合并成一张”的强烈需求,为学生学习新课激发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奠定了浓厚的学习情感。】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尝试合并。
请同学们拿出四张小表格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拼一下。
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排列方法:
①四张表格直接排列一起
②重复的部分遮盖掉进行合并,说说想法?
预设:人数怎么办?还有什么问题?
2、介绍表头:需要几部分?分别表示横栏类别、竖栏类别、表中数据。
为了统计男生总人数和女生总人数,还要相加一栏总计,标明名称,一般还要写上统计日期。
【设计意图: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难点。虽然教材并不需要学生独立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是经历一个过程远比顺手拿来要有意义的多。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予一张空白的复式统计表,而是通过教师事先精心的设计和教学时细腻的引导逐步生成的。学生积极主动深刻地参与了它的形成过程,在此中,他们的思维与情感不断的得到挑战与满足。再加上教师适时的说明和板书,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及时的提升与展示,复式统计表的形成水到渠成。】
2、填写数据,对照比较。
1)谈话: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把统计表设计出来了,那你会把四张统计表的人数合并到这张统计表中呢?提示说两个表格的数字怎么填?
也就是说,在填数据的时候,既要看什么又要看什么?
说得真对!下面就请同学把其余的格子分别填写完整。拿出作业纸完成第一题。
2)全班校对答案。
(指表中合计一栏)这里的14、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指总计男、女)这里的18、21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指合计总计栏)这个总计一栏的数据该怎样计算呢?表示什么意思?
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表示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这一栏既表示四个小组的总人数,也表示男、女生总人数,这两者应该是——(相等的)。如果两次计算得到的结果不同,说明什么?
因此我们用一种方法计算出总计的数据后,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检验。最后别忘了把日期填写完整。
正确的同学自信地坐正,让老师看看,做错的同学请自己改正。
【设计意图:获得复式统计表后,教师并没有直接甩手让学生独立填写,而是通过几个小问题进行了精心的指导,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学生填写完后,又注重组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读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3、观察分析,对照比较。
⑴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把统计表准确无误地完成了。现在,看着这张统计表,你从表中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大量说)
恩,感觉这张统计表反映的信息怎样?(这张统计表反映的信息很多)
再来看看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很快回答了?
哪组男生最多?这四个组女生一共多少人?这个组一共有多少人?
⑵嗯,的确比刚才快多了,那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前面的四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小结:确实,这张统计表能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前面四张统计表多得多,全面反映了洛社中心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人数,便于组与组进行比较。
4、揭示课题,记忆结构
⑴像这样的统计表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板贴:复式),像前面这样的统计表就称为单式统计表。
⑵请同学们再认真地看一看完整的复式统计表有哪些部分,在心里记一记。
三、练习应用,感受联系
1、这样的复式统计表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呢?(学生举例)
2、完成“练一练”
⑴我们学校的兴趣小组内容也很丰富,课前老师统计了四个兴趣小组的认识,你会根据上面的信息填写到表格中去吗?
2)校对答案,并交流知道了什么信息?
3)同样是兴趣小组的人数,可是这两张表格有什么不一样,看来我们统计表中栏目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⑴谈话:阳阳还统计了游泳的人数,一起去看看吧。
2)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并小组合作进行计算。
3)汇报填写结果。
4)指名学生逐个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