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字彰显正义
——品味《卢沟桥烽火》的教学
[案例]
生:他们说自己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进城搜查。
师:有士兵失踪了,同学们相信吗?
(学生纷纷说“不相信”)
师:这就说明鬼子说的是鬼话。
(学生都笑了)
师: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士兵失踪”完全是敌人的阴谋?(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从“蓄谋已久”这个词就可以看出,敌人早就计划好了今天要来攻打卢沟桥。
生:敌人的有准备还可以从“全副武装”上看出来,看得出他们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师:好一个“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读读那个日本军官的话,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指名读日本军官的话)
生:敌人是“气势汹汹”的,显然是来找麻烦的。
生:如果确实是士兵失踪了,要请求我们中国军队寻找,也不应该用这样的语气说话。
生:他们根本不是来找人,只是被中国官兵发现了,故意编了一个谎言。
师:看看他们是怎么过来的?
生:是在深夜,在星光暗淡的时候,他们偷偷地摸过来的。
师:从这些对敌人的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出敌人怎样?
生:卑鄙!
生:丑恶!
……
[反思]
文字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对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而言,在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带领学生寻找文字背后的情感信息,破译隐含在文字本身的“情感密码”。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启发学生从“士兵失踪”这个谎言入手,很自然地牵起了整段的教学。就具体的教学状况而言,学生很少有人不知道“士兵失踪”是个阴谋。让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层面,以一种追问的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找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士兵失踪’完全是敌人的阴谋”,帮助他们从“蓄谋已久”“偷偷”“气势汹汹”等这些特定的词语中捕捉与反映敌人嘴脸,表现敌人行径相关联的信息。
如此,教学不是带领学生行走在一个单独的层面上,而是让学生品词、析句,比较、体会,努力让他们脑中的“初始信息”与“文本信息”进行碰撞与重组,感受文字背后跳动的情感,感知文本中更多的“真义”,从而使他们的理解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单一走向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