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李政涛的《教育常识》里面的“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我喜欢”唤醒“这两个字。唤醒孩子的前提是先唤醒自己,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也是因为与孩子们点点滴滴的交往,与孩子心灵的沟通。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交心的过程。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处处以师威压之,亦不能只求儿童发展而忽视老师自己的成长,我们应与儿童一同成长。教师是心灵感知的输出者,儿童是敞开心扉的接受者,老师教育儿童应该是两颗心灵愉快的碰撞,实现感情的交流、融合、升华。老师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其中必须要渗透一个“爱”字。爱是需要力量的,是需要相应能力支持的,爱必须得之于心寓之于行。
联系现实中,一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能取得进步,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其最终原因不仅是他们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更是没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候要做的不仅是努力去改变现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是要唤醒孩子们要学习的心。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听过: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都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都一位老年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老人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自信。这个故事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的哲理。我却觉得它能更好地解释这两个字“唤醒”。这位老人宽容的倾听唤醒了孩子真正爱琴、学琴的心。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垂范;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宽容、尊重与理解;需要我们智慧激励;需要我们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更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把唤醒渗透到教育中,加速学生“要我学”和“我要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唤醒他们,也唤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