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吃到了一种美味的食物——“千层饼”。千层饼之所以好吃,我想是因为它层次分明,而且每一层都饱含着制作人员付出的“匠心”。在吃的过程中,我想到:其实在有些文章中,作者所介绍的物件结构就形同千层饼的每一层,而质地呢,又好比每一层中的辅料。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把复杂的景物、建筑、场景、物件、动植物等,像厨师做千层饼一样,介绍得井井有条,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不是会更好?
回想一下我们读过的文章,你会感受到,作者为了让我们清楚地了解物件的构造,往往通过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
如,在《变色龙》中,作者这样写到:“……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得变化。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盖住了身子,像两把扇子常常地拖在身后。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变成了棕黑色。翅膀上也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环。”
在这一段中,作者就把蝉儿脱壳后身上的颜色变化写得清清楚楚,让我们的眼前仿佛就看到了这样逼真的一幕。
再如,在《天安门广场》一文中,作者对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是这样写的:“广场北端是天安门。……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西两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
作者把天安门广场的构造写得一清二楚,让我们一目了然。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弄清楚物件的结构,对于深入地理解文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像做千层饼一样,条理清楚地向别人介绍文章中的内容,说明你对文章的内容一定是理解得非常透彻了。久而久之,我们就是自然而然地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