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散文之恪守人伦、重情重义
周晓霞
中国是一个重人伦情义的礼仪之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感情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和歌颂人伦情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恒话题。孟郊的《游子吟》、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白的《赠汪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都是以人伦情感为题材的名篇佳作,千古传诵,其魅力就在于情真意切,以情动人。中国传统文人这种在文学创作中对人伦情感题材的敏感和重视在朱自清散文中亦有所体现。
(一)父慈子孝
《背影》是朱自清写人叙事散文里的名作,主要叙写了父亲到车站为远行的儿子送行的一件小事。虽然这件小事平淡无奇,但却充分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和慈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父慈子孝之图。父亲本因事忙不能送“我”去车站,所以托茶房陪“我”同去。他尽管甚是仔细地再三嘱托了茶房,可最终还是放心不下,亲自去火车站送“我”。临别之时,他爬上月台去为“我”买桔子时的背影是最感人、最令人难忘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年纪已大的老父,步履蹒跚,行动艰难,却仍放心不下自己心爱的儿子,坚持给儿子送行,不辞辛苦给儿子买桔子,这种平淡真实的父爱令人动容、催人泪下。作为儿子的“我” 看着父亲的背影,想到即将和老父别离,不能在父亲身旁尽孝,顿时心生不舍,暗自落泪。这泪是中国传统文人式的眼泪,不能让旁人看见,更不能让父亲看见。这是一种含蓄内敛的中国式的情感表达,寄托了“我”对父亲的不舍、歉疚及浓浓的敬爱之意。
(二)夫妻情深
《给亡妇》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佳作。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调记叙了妻子武仲谦生前为孩子、为我、为整个家庭操劳一切,累坏身体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个温柔贤淑、聪慧善良、懂得隐忍的传统妇女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当年不理解妻子的爱并时常迁怒于妻子的愧疚悔恨之情。朱自清和妻子武仲谦结婚12年,他们夫妻恩爱,感情甚笃。武仲谦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带病坚持哺育孩子,变卖首饰为夫助学,默默无闻操持家务,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刻意隐瞒病情,毫无抱怨忍受丈夫迁怒等,她为整个家庭付出的爱是纯洁无私、细腻感人的。作为丈夫,朱自清对妻子也充满了感激和信任,“不过我也只信得过你一个人,有些话我只和你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我之有我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着的”。夫妻相处贵在相爱相知、相互信任,没有相互之间的理解,相互之间的扶持,整个家庭关系就会形同散沙。《给亡妇》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教育价值也正在于此。
(三)珍视友情
朱自清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他“对人处事,无时无地不见出他那坦白而诚挚的天性,对一般人如是,对朋友如是”。的确,朱自清是个重情的人,他的以人伦情感为题材的散文不仅歌颂了亲情、爱情的美好,也表现了友情的珍贵。《白采》一文表达了作者对一面之交的友人白采的哀思和悼念,揭示了自己未曾及时给其写诗评的愧疚心理;《哀韦杰三君》中作者将学生视为朋友,对韦杰三死于执政府大屠杀一事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痛惜;《怀魏握青君》中作者回忆了和友人魏握青从初见到相识再到相处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友人的欣赏和喜爱之情。这些记事怀友的散文凝聚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深厚情谊,感人至深。
“朱自清散文真实地反映出他的真情人生”。读朱自清的记人叙事类散文,我们可以看出他敬爱父亲、怜爱妻子、珍视友情。他怀着认真诚挚的态度妥善地处理着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他的情感世界细腻丰富、真挚感人。他在散文创作中对人伦情感这一传统文学主题的选择,“倾尽了朱自清儒家传统人伦的感受”,带有浓厚的儒家伦理色彩,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他在散文中通过一些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表现了父子、夫妻、朋友等人世间最为亲密的各种人伦关系,将自我塑造成一个具有极强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亲情意识的传统文人形象,歌颂了美好善良的人性、温馨和谐的人情,宣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用儒家的传统道德重构现代社会日益沦丧的人伦规范”,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感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