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听了潘院长的报告深有感触。
一、由被动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被动学习是一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是完全被动接受未知知识的过程,是外在压力作用的结果。被动学习是客体行为,是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由学生接受定论,无须体验、感受、品味。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学生自己探究获取未知知识的过程,是内在需要的结果;自主学习是主体行为,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去探索未知,体验过程,感受挫折,品味生活,享受成功。
二、由单一学习改变为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中合作交往的形式有两种: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从性质上看,师与生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学就没有教,同样没有教也就没有学。师生间的交往,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这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生生合作是一个班级内部的学生在一个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惠。
三、由被动学习改变为探究学习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的、主动的“再创造”过程。要实现由学生被动的学习改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应当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掌握数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数学探究学习必须关注以下过程: (1)学生参与围绕数学问题、事件或生活现象中的数学问题展开探究学习,数学探究活动与学生原有认知紧密相关,教师设置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求知欲的问题; (2)学生通过探究数学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3)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以拓宽理解,形成新的数学能力; (4)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的内容与学习方法。
其次,掌握数学探究学习的基本精神。第一,求知精神。第二,进取精神。第三,求实精神。
第三,掌握融合的数学探究教学设计。当前探究性教学设计有两种取向。取向之一是能力取向,强调对学生探究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另一种取向,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具有这种观念的教师认为,知识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强调要根据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探究活动,整个探究教学序列的安排要符合学科的内容架构。
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样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数学成绩也共同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