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高扬
4月8日,听了潘小福工作室的两节课,反思了我平时的课堂。
1、课堂上缺乏热情 经常一开始上课激情饱满,但是到课中间就开始激情不够。
2、学生说得少,我说的多,急于课堂,急于帮孩子说
3、小组合作不够透彻,合作的时候的目标要求不够明确。
4、只关注预设而忽略了生成。
我认为,如果在一个学习气氛比较淡薄的班级里,再好的教师,他也上不好本班的一堂数学课。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不想学,不爱学,认为来学校学习是来学校玩耍,讲台上的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讲台下面的学生呢却不当作一回事;老师安排合作学习、互相讨论了,而学生呢却一动不动,连嘴也不想张开。因此,如果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学生就必须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平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在上课刚开始时,我们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引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标志,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起“诱发”、“点拔”作用。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就会把课堂当成“乐园”,就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
1、故事激趣。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
2、游戏激趣。教师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下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延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
3、演示激趣。我在教学“轻重”时,带了一架天平、两个桔子、一个大苹果,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谁重谁轻?然后再用天平称一称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猜对了的同学甭提有多高兴,他们看着天平上的水果立即用“谁比谁轻”和“谁比谁重”的语句表达出来。
4、儿歌激趣。我认为在数学活动的众多形式中,儿歌是一种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对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听了两节课,我深刻感受到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操作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品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是多么重要。现在的数学教学叫“做数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无论是教学加减法、图形、还是人民币,多用用教具学具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小结也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充分体出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如果通过课堂开始的正确引导、课堂过程中的正确辅导,小结就会很有成效,但是,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将以前的教师小结转变为现在的学生自己小结,这样学生才会全心的投入到教学当中来。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要深入地理解学生平时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并且授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的探究与学习过程建构起来的。每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并且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上好一堂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