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改错
老师眼中的他,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父母眼中的他,活泼可爱、贴心棉袄。就是这样一个大家眼中的乖孩子,一个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好孩子,一个被选为数棋选手的聪明孩子,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做完广播操,开展完大课间活动回到教室的孩子们,一个个都还雀跃着,说着刚刚玩的足球运动,突然班里的龙筱筱小朋友冲过来跟我说:“老师,我的摇笔机不见了!这个摇笔机是妈妈刚买给我的,还是全新的呢!”说着眼眶都红了,对于这样的事我也不是第一次处理,一般都是孩子自己没有找仔细,或者混在同桌抽屉里了,我说:“你找仔细了吗?”龙筱筱连连点头,“都找了,没有,您看!”我帮她翻了一遍,确实没有,这就奇怪了,做操之前还有的,做完操就没了,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那位因身体不好留在教室的黄音竹小朋友,黄音竹看到我看着他,立马就反应过来了,连忙摇头说:“老师,我没拿,我真没拿!”
这事发展到这,我也不能毫无根据地就怀疑某个孩子,毕竟孩子们已经二年级了,冤枉了谁都是对孩子自尊心的打击。可是摇笔机也不会凭空消失啊,这时黄音竹说:“老师,不止我一个人在教室,后来许楷奇也回来了。”我看向了许楷奇,他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不会做这样的事吧,但我仍投去了怀疑的目光,许楷奇听了马上说:“我去参加完数棋回来就直接回自己位置了,没拿她的。”又是一个“没有”,好吧,我只能全班大检查了,我说:“龙筱筱,既然你丢了摇笔机,你去看下同学们的书包吧,其他同学呢,愿意给她看下吗?”学生们听了,个个很激动,纷纷说看吧看吧,反正我没拿,我不怕她看。我的目光扫过每个孩子的脸,看看他们的神色,特意留心了黄音竹和许楷奇,怎么样他们的“嫌疑”都是最大的。
龙筱筱听了我的话后,立马就从第一个位置开始翻看同学的书包,其他小朋友做着自己的作业,这时我看见许楷奇蹲了下去,在抽屉里翻找,然后拿出了一支笔,我想也许是自己想多了。学生们在写着作业,只有龙筱筱还在坚持翻着大家的书包,我就在班级里巡视,走到许楷奇那里,我停了下来,站在了他的后面,我看着他,他大概不知道我在观察他,只见他老是低头看自己的肚子,一会儿又看一眼,我看着他的样子,瞬间了然,就使了个坏,说:“书包里都找不到,不会藏在衣服里吧。”许楷奇一听这话,明显身体抖动了一下,我就更确定了。然后我就在那纠结怎么说出这件事,正想着,龙筱筱已经查到了许楷奇那里,只见他很淡定地站起来。没想到当他站起来,那个藏在衣服里面的摇笔机,“啪嗒”应声落地,这下全班都安静了,几秒过后有的孩子开始小声议论,是许楷奇拿的诶,竟然真是他拿的,此类声音此起彼伏,许楷奇脸色也是青一块白一块的,龙筱筱把摇笔机拿了回去,许楷奇张了张嘴,也没说出什么话来,我想此时他应该害怕又难为情吧,于是我喊了一声,“找到了就好,大家写作业吧,老师会解决好这件事。”此时我也做了决定,这事还是私下和这两个孩子说吧。
孩子们毕竟还小,没多久大家就把这个插曲给忘在脑后了。课后我把许楷奇叫到了没人的地方,当时他就流下了眼泪,说:“老师,我错了,以后再不做这样的事了。”其实我真想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后来还是没问出口,一年级的孩子,做这种事也许没什么目的和理由,当他看到教室里没人,又有一个很吸引他的东西,他就克制不住地想据为己有,这是孩子的天性吧,但是这毕竟是个错误的行为,应该让他认识到错误,所以我还是严厉地批评了他,并告知他妈妈这件事,让他妈妈再跟孩子聊聊。
第二天他的妈妈来找我,跟我说了很多,说她感谢我没有在全班面前之下让许楷奇难堪,说她和孩子谈过,明天一定跟那位同学再次诚恳道歉。其实我也很庆幸当时没有大张旗鼓的批评和教育,不然也许会给这个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也许在同学心中也会从此留下坏印象,从而影响了他的人际交往,这个影响也许会害他一生。
儿童心理学研究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两种心理因素引起: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很想马上获得。在这种私有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原因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可见,孩子刚开始偷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偷”,不如说是“拿”。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我们老师包括家长不能毫不介意,这样孩子会认为你默许了他的做法,慢慢形成恶习;要及时向孩子了解原因,是在哪儿拿的,拿谁的;让孩子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不方便和烦恼,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要求孩子及时归还别人的东西,并向对方道歉;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及时提醒,严格监督,使孩子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害怕,而应让孩子懂得自己的错误之处,改正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