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刚刚踏上教师职业的时候,我曾充满豪情,立志要将毕生都献爱护他身于教育事业,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将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朋友般,尊重他,。就像魏书生老师曾说过的那样,“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但总事与愿违,遇上一些“后进生”,总觉得他自己不努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也不上心,费劲了心血,也没什么提高,一点使不上劲,觉得很苦恼,时常会陷入了一种倦怠感。找孩子来谈几句,碰上那些一点就着,一戳就蹦,听不得批评的同学,我就找不准自己的角色,总想着自己是老师,就得好好教育教育他。这个时候,“职业病”就犯了。
但我今天去读魏书生的书,觉得似乎找到了解答,他讲了一个例子,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有次开完会,机票有问题,阴差阳错要挤半夜的火车,站着的时候,一会有人踩他,一会有人撞他,魏老师的想法是,我这时候的角色是挤火车的,在这个角色里人不挤我挤谁?如果这个时候想:人民大会堂里就有我的位置,这里没有我的位置,那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
我要是再遇上这样的学生,我就想我是他的出气筒,是他的朋友,不是他班主任,就顺着他的脾气听他倾诉,听一听孩子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这样一来,交流教育起来顺畅了许多。正如魏老师在《好学生好学法》书中所讲的那样,“埋冤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在教育里,我们常常是站在了高处俯视学生,过于严厉,导致教育的方法缺失,往往可能会伤害到同学们的自尊心。魏老师告诉我们,要想走近学生,就必须研究教育方法,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找对自己的角色,积极地去了解同学们内心的想法和需求,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魏老师书中讲述的那位被老师赶出学校的“差生”,而今是百货批发小老板的对话,让我们捧腹的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现在我们所谓“差生”大多是差在成绩上。多想想我们作为老师的角色,就是“教书育人”四字,比起关注同学和他的家长是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更应该用放大镜去找到每一个人的优点,挖掘它,培养它,让“后进生”也能树立信心,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好学生”。当我们回想起自己的读书生涯时,对某一个学科的热爱,往往都是因为某一个老师给予自己的肯定和鼓励造就的。现在我们去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我们给予他们的肯定,会让孩子对自己建立起很大的自信,激发他们内心学习的动力,那也许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在教育界,应该无人不知晓魏书生,读过《好学生好学法》这本书,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在工作中事件,魏老师是一个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角色”二字,我们时刻都要牢记,当自己陷入倦怠,焦虑的时候,多想一想,自然而然就能走出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