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四月教学随笔)请再次举起你的手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15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沈安姣     来源:本站原创

上周,学校教研活动较多,听课也就多了。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和一节六年级的语文课,二年级孩子和六年级学生的表现让我感触颇深。

二年级的课堂上,孩子们举手发言争先恐后,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就象一片小树林。有的生怕老师看不见、不叫自己,还站起来,嘴里不住地喊着“老师!老师!”“我!我!”有的还没等老师把问题说完,就早已迫不及待地把手举了起来,甚至人都半个站了起来,随时做好了“待发”的准备!学生思维活跃,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要是会的,就大胆举手,真正达到了师生互动。孩子的表现是最真实的,没有任何虚伪作秀的成分,不用老师在背后做工作,督促他们。

六年级学生虽然也积极参与课堂,表现也不错,可是也只是少部分学生在动。其余同学都像道具一样,不举手,不回答问题,即便一个很简单的众所周知的问题也不肯举手发言,出现所谓的“冷场”现象,课堂气氛相当低沉。而回想一下,低年级时他们也是很活跃的一群学生,甚至比现在的二年级这个班还要活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上课越来越沉默?而问题的关键又在哪里?

    为此,我在我们学校六年级一个班级中开了一个以“上课是否要积极举手发言”为主题的辩论赛活动,活动当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肯参与,只抱着旁观者的态度,然而,很显然地,那些辩论言辞,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和内心的矛盾:

    首先学生想到了回答错问题会遭到同学们的嗤笑;其次他会想到回答错误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然后他们会觉得可能其他同学有比他更好的答案,自己说了显得自己的答案不够好;还有的会想,让他们说吧,我只要把他们好的总结一下就可以了;更甚者,一点都不思考问题,认为反正有人会说的;当然也少不了一部分百思而不得结果的人。

归结以上原因,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越强,因此造成不举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信心”或“自尊心”方面出了问题。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自尊心”已经是一个战胜其它心理的主要原因了。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大家情愿选择“沉默”。还有一些学生是怕说错了老师训斥,我们也的确见过这样的课堂,学生发言时没有按老师的思路来,老师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呵斥他们,甚至有的老师挖苦讽刺学生,孩子的心是脆弱又敏感的,几次下来,他们学会了看老师脸色,不敢再轻易举手。于是我们看到有些课堂或者变成了几个人互动的场面,或者是老师个人在唱独角戏,问学生“明白了吗?”学生回答“明白了”,问学生“是不是这样?”学生回答“是”。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熄灭,灵感被扼杀。

 

    而我们老师呢?我们一味地抱怨学生不爱发言,不参与课堂,甚至说个别学生像傻瓜一样,却没想过这其中有没有我们人为的因素呢?学生都有表现欲望,都渴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在我们的课堂,我们是否给了学生这种机会?我们是不是过分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我们是不是给学生展示的空间?我们是不是听得进孩子们别样的见解和主张?我们是否给了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

应该想办法促进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推荐同学贡献他的思考成果。

这一方法,主要针对第一类心高气傲的孩子。他们对普通的问题不屑回答,认为这没有思维价值,只有那些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充分考虑这些孩子的心理需要,当一个问题提出后,给独立思考的时间,请那些积极举手的同学回答后,再多一个照顾环节,请同学再推荐一下,还想听听哪个同学的“高见”,这时,孩子们往往将目光集中到班里那些“无冕之王”的身上。这些孩子一旦被推荐,往往带着些许自豪,非常乐于贡献自己的思维成果。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他们不举手是因为犹豫,他们犹豫是因为还没有思考成熟。那就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把不成熟的思考大胆表露出来,充分肯定这些不成熟的思考,为成熟的思考搭建最初的框架。可以安排自由议论的时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不愿意举手,但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下面窃窃私语,小声讨论。那就让这样的议论“合法化”,当一个问题非常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那就安排时间,让他们在下面自由议论,只要留给这样的时间,他们在这一段时间里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因为自由议论的平台比举手发言更为宽松,于是参与的人就多,观点的碰撞也很丰富。这种方式和正规的小组讨论不太一样,它不像正规的讨论那样规范,更像是一块孩子愿意耕种的自留地。不必太在乎有没有形成规范而一致的结果,而在乎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参与着。根据需要调整课堂侧重点 ,当孩子比较有话可说的地方,是重点,也是兴趣点的,就深入,就研究得透彻一些,让孩子表达和思考的需要得到满足。相对而言,孩子不太感兴趣,也比较难的点,就不要强求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可能老师适当的讲授来得更为高效。

三、适当调整课堂结构,多安排独立思考,动笔时间。

这条措施,对积极思考,却又不肯回答的孩子比较有效。因为他们往往有思维的能力,学习也比较主动,就是缺乏活跃表达的热情。适当地针对高年级学习的特点,增加课堂动笔时间,增加课堂独立安静思考的时间,让孩子们有比较充足的准备时间,能产生高质量的思维成果后,再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展示出来,他们会自信许多。并且,因为有了书面的文字记录,孩子发言就更有条理,不会语无伦次,既提高了发言质量,又能让更多的孩子打消顾虑。毕竟“读”自己的答案显然比“说”要容易一些。

四、为落后的孩子开小灶,给点提示性的帮助。

不知道怎么思考,或怎么思考都没结果的孩子是最需要关注的,也是最需要提供他们展示自己在思考,在参与的机会的。但是往往因为能力的差异,他们实在无法贡献自己的思维成果。我的做法是,多给一点帮扶,一点潜在的帮助和提示,让他们“先走”。利用下课的谈话,利用补习时间,事先有意无意地讲一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时是提前学习,有时预习提示,甚至有时就直接和孩子一起学习,并将正确的思路透露给他们。因为有了基础,就有了信心,上课时,他们发现自己竟然走在了前面。一种我也能为大家的思考提供帮助的惊喜感,让他们兴奋地举起手,在众人奇怪的眼神里,在老师佯装不知情的大力表扬中,这些孩子找到的是自信,是参与的快乐。慢慢地喜欢上这种感觉,也慢慢地喜欢上思考和发言。

五、积极鼓励举手。

这是一种对各类学生都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孩子参与的热情。比如定期奖励班级里发言积极的孩子。看到班里举手不多时,我会说一句:“这个问题有不少思考的角度,有难的,有简单的,先举手的同学,选择余地大,后举手的同学就不怕被别人说去了?”这时,总会多一些孩子举手。我还尝试过一种有点偏激的做法,要求:“在思考的起立”,孩子们为表“清白”往往全体起立。“发言的先坐下。”为了先坐下,于是发言者甚众。当然这个方法非到万不得已还是少用为妙。

以上只是自己在教学中一点体会,一点做法,一点拙见。真的比较简陋,但还是很有效的,相信深究起来,它们一定有理论的依据可循。总之,还是喜欢热闹一点的课堂,喜欢孩子们用积极举手的方式表达“我思,故我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