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之阅读、思考、表达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第二章有感
大周蓉
书中提到:学科活动的特性包括实践性、思维性、自主性、教育性。从学科学习的角度讲,实践性包括以下几层意思:凸显直接经验、强调身体参与、重视感性因素的作用、倡导“用中学”;思维性包括以下几层意思:就学科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就学生认识活动而言,它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过程、是体现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思维活动。自主性包括以下几个特征:主动性、完整性、独立性。
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点滴体会。
1.核心素养之“阅读”
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这意味着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重建文本。我们不仅要问自己:数学课如何让学生阅读?数学阅读大可分为阅读教材(基础课)与课外读物(拓展课)两类。
先谈谈阅读教材(即数学书),多数孩子有读教材的习惯吗?答案是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好好读教材,甚至个别老师上过的内容,而学生的课本非常“干净”(即学生没有书写的痕迹)。笔者认为,应该引导学生读懂例题;指导学生读懂小精灵的话;细读教材中的人物对话……做到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意义,读出趣味,不能让学生隔岸观火,要让学生走走进文本。
再说课外读物,离不开数学课外阅读量的问题,我们听到关于语文类的推荐书目居多,而专业数学读物较少(近两年拓展课中有推荐书名)。这往往给人们(老师)一种错觉,那就是数学学科不需要阅读,甚至有不少人(老师和家长)认为:阅读是语文学科的事情,与数学学科无关。其实不然,数学阅读非常重要,它是学生获取数学新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尽管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成绩,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搭建学科知识体系,相比于眼前的成绩,数学阅读会带来更深远的学习效果。
2. 核心素养之“思考”
思考是与自我对话,强调自我的参与,把自己也作为认识的对象。我们不仅追问: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思考了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思维是隐性的,如何让思考的“东西”外显?笔者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共勉:首先课内,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连线)记录下来,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其次课外,如果能进行一些数学绘本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把数学知识记录下来,并装订成册,这样我们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内隐为外显。
3. 核心素养之“表达”
表达是与他人对话。表达意味着倾听,没有同伴的倾听,表达就成了“自说自话”;表达意味着分享,在表达和倾听过程中,同伴们得以分享彼此的认识、经验和见解和智慧,纠正或丰富彼此的理解和看法。我们不禁反问:数学学科让学生如何表达?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使自己学习和认识的水平不断提高。比如,在教学“估算”解决问题时,让学生板书不同的估算方法:①18×8≈160(个),160个<182个,不够;②182÷8≈20(箱),20箱>18箱,不够;③18×8=144(个),144个<182个,不够;接着把“话筒”交给小老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表达看成课堂的内在要素和不可缺少的构成环节。当然,这样的课堂往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反过来想想在知识的关键或难点花点时间,打通数学知识的“节点”,也是值得。此外,数学表达是否结合学校的一些载体(比如数学节),把表达从课内引向课外。
相对而言,阅读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思考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表达是一种讨论式的学习,这三种形式的学习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