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2018.5月随笔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9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高扬     来源:本站原创

               关于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思考

1、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的预习是查字典,分段,写段意等。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如果教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学生会从练习出发,看看自己是都会做。会了就不再看书,不会再看例题。对教材中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自然是能不想就不想。也就出现了刘金在课堂作业上出现的格式。(尽管计算讲求多样化,但是也要选择简单有效的方法。)为此,我将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总结为“读”(读教材)——“思”(思考例题的思考过程,解题方法,为什么这样解?这部分知识运用到我们学过那些知识?教材中的有些问题盖如何回答?还可以怎样想?)——“练”(完成书上相关的“试一试”、“练一练”对自己的预习进行检验)。这些步骤中“思”是关键。
2、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重新设计教学程序。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初步掌握了教材中例题的程序。如果教师还按照教材中的先例题再“试一试”“练一练”,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有“我已经会了”的想法,注意力自然不再集中。对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不再注意, 完成练习时就会出现方法原始,不知道作业格式的现象。
3、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不要求学生预习。因为学生常会因为时间或习惯原因,不注重预习内容的过程,直接参看课本里的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使活动过程失去实际意义。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而且,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理解错误,产生误解。对知识的误解,比较多的人都会有着“先入为主”的想法。到了上课时,老师却告诉他,他一直所认定的结论是错的。虽然结论是有根有据的,但刚开始,一般的学生在潜意识里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虽然后来他不得不改正想法,但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