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
任艳芳
我首先谈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在学习学科知识这一个章节时,我摘录了这样一段“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容易使人们养成用孤立的眼光去看问题,最终会弱化人们对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要记住,即使你拿回无数粒知识的沙砾,也只能聚成一片沙漠而已。”学科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知识),程序性知识(即为什么和怎么做知识),策略性知识(怎么思维和认知知识)。我们老师常常会狭隘地认为学科知识仅仅是知识本身,学生记住的知识越多,灌输得越多越好。往往在课堂上讲个不停,学生不停地记录。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学科知识最主要的是要教学生怎么思维和认知知识,是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我想到了毛老师《立足言语实践 发展高阶思维》的讲座。毛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学生学习“长”和“短”,第一个孩子说“绳子长,绳子短”,第二个孩子说“我的头发长,小红头发短”,第三个孩子说“蛇长,蚯蚓短”。第三个孩子的思维水平就更高。学生的思维是有差异,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得到成长的。毛老师提出老师可以“搭建支架,教思维”。也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做的不是灌输学生许多语文知识,而是搭建一些支架,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是让学生自己会选择知识,整合知识,学生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
其次,我谈谈怎么样通过学科活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主要摘抄了这么几句“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语文的活动,应该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活动,听、说、读、写应该是基本形式。”“学科活动主要有实践性、思维性、自主性”三个特性。在语文课堂上,我一直立足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每堂课我设计的时候,都会考虑这四个要素,金磊校长提到过语文课堂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本是如何表达的。关注文本的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表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中重要的一环。最近我一直很关注文章表达方式的教学,关注不同文章体裁,因体裁而教。但是我设计的活动有没有思维含量,能不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不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在用中学,这些问题我都没有考虑过。怎样在课堂上搭建支架,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我的难点和困惑。也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