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学校邀请了特级教师毛海鹰老师来校执教了《谈礼貌》一文,让我们有幸跟她近距离接触,感受了她的平易近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课堂如春光般令人舒服,令人受益匪浅。
《谈礼貌》是五年级的一篇议论文,小学的教材中,议论文相对较少,对于《谈礼貌》,我们要么会忽略它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简单照搬记叙文的教学模式,要么重“理”轻“文”,把它上成“思想品德”课。但是,毛老师在说理的同时,上出了满满的语文味。她先让孩子们找出论点,接着找出证明论点的三个事例,并比较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在毛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找出这三个事例都是先写例子再说道理,并且三个事例都是举的中国人的事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只写中国人的事例?孩子们思考过后,毛老师小结,原来在议论文中,举的例子,说的道理都应该为观点服务。作为五年级的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并找出相同的,丝毫没有问题。但是,毛老师的教学并没有满足于此,她又引领孩子们在自己的点拨下进行比较阅读——找找这三个事例的不同之处,告诉孩子,选择事例时应该选取典型。同时,这三个事例在说明“礼貌”程度上还是有差别的——举的事例层层递进,从而领悟到作者布局谋篇的精妙之处。领悟了写法后,毛老师又让孩子们动一动笔,内化举例说理的能力。因为读“完”一篇文章,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使学生学以致用,就是要让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毛老师并没有按照常规,让孩子选择一个讲礼貌的故事,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个事例来说明论点,而是给孩子一些关于“诚信”的事例,让他们选取其中的三个,并组合证明观点,促进了孩子们掌握如何选择合适事例的方法,训练了他们选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体验了举例说理的方法美。
听了这堂课,我明白了,面对不同文体的课文,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到文章的文体特点,紧抓几个点,帮助孩子们深入浅出地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