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主动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学生描述小军的座位写法时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最后通过比较这7种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优化出数对(3,2)表示最简洁、方便。又如在用数对表示第2列第4行时,有的学生说是(2,4)也有学生说成是(4,2)这时蒋老师对(4,2)与(2,4)进行了比较与拓展,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数对描述物体的位置时应该先写列,再写行,让他们明确,尽管两个数字相同,但前后的位置不同,指的就应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这样处理,显得蒋老师的教学细腻中见真知,整节课实在而高效。再如,老师出示数对让学生站起来,通过在数对中加入字母,一方面强化本课的教学难点。先通过(2,y),(X,3),(X,Y),依次逐步抽象出数对的本质。最后,在公园图中,研究特殊点(0,0)位置。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同时为进入初中学习函数知识做了有效的渗透与铺垫。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本节课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具有层次性,合理有效地使用课件,既巩固了当堂学的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比如蒋老师将数对与平移旋转相结合,使学生将知识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再如利用经纬度的实例和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加深对数对的认识, 更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一节好课所包含的内容还有很多,蒋老师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是这些,比如还有教学细节的捕捉与处理,对课堂上及时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把握与应对,教学策略的优化,课后的延伸的拓展等,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同时也张显了教师的个性风采。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学习的,更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扬。
最后,我对本节课提出一点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我觉得最后的练习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实际运用这一环节设计的很好,但蒋老师对此题挖掘得过深,再加上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国际象棋很了解。所以学生在这儿出现了理解断层。这样就导致了课堂小结时,蒋老师问学生,这一堂课学了确定位置,你觉得学的怎么样?学生回答一般般。其实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很好,只是最后一题的深度让学生产生了畏惧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