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授的新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只言片语触动着自己的内心深处。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
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带着事先精心备好的教案走进课堂,依据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设性,常常会忽视教学过程本身,把教学过程看作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硬化。因为老师们忘记了每一位学生都是能动的、有差异性的活的个体。要使教学活动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成为生气勃勃、极富动态和真实教育效果的过程,就必须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意见,学生主动学习以后才会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但是这些都是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教师没预想到的有价值的想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
但是教学设计时,要备出所有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绝对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教师具有开放的意识,就能把握一些最可能出现的“可能”。有更多的预想,才能做到在实际教学面对学生的各种“可能”而游刃有余,更好地把握、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
从导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不禁感触万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不仅仅是在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在围绕着书本转,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地在育人。
如果我们教师坚持在每节课留出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在小组讨论后安排大组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主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师在其中点拨、帮助,巧妙地进行资源的调配。那么,才会有学生放松的心灵,才会有学生自觉地发展,这样的课堂一定会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