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惩罚更好的是奖励
在校园网的论坛中,读到一篇文章,叫《温暖的惩罚》。故事中的主人翁,应该说都是有修养的人,他们会从自身或换个角度去理解对方的用心,这个应有的“惩罚”起到了意料之中和意想不到的作用。
作为教师和孩子的母亲,我就做不到这一点,也许是自己的性格使然,也许是受自己教育的影响,我的处理方法不是批评就是表扬,而且是批评居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说理居多,对自己的孩子是责备多于理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己感觉对事情的处理越来越难以掌控了,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我总感觉我自己学不会“温暖的惩罚”。但是对于反过来用奖励还是有一些体会的。这主要得益于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忽然,篮球打落书架上一个花瓶,“咚” 的一声,花瓶重重地摔到地板上,瓶口摔掉一大块。这不是摆设品,而是祖上传下的古董。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当天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窜下跳,最后碰倒架子上的花瓶。”母亲很清楚,孩于在撒谎, 每天上班前,她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打开。母亲不动声色说:“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一张便条,是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接着,他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黏合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 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 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母亲又拿起一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 “妈妈我 ......”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
读完这一则故事,我感觉“这个妈妈的智慧无限大”!
在教室里,我经常遇到有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而且是屡禁不止。最后我拿出自己的“杀手锏”,讲话的孩子多做一倍的数学家作,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了。但是,没等10分钟,讲话声是再次出现。几次后,我使用“连坐”的惩罚:一个人讲话,一组的家作都翻倍。终于安静了下来。没等几天,这也不管用了,骂也骂了,罚也罚了,就是照讲不误。突然灵感一现,何不反过来处理呢?所以我采用,不讲话的孩子家作减半。一下子,教室里雅雀无声,而且是屡试屡爽。真的,表扬的作用是无限大。
对于我自己的孩子,我自己也发现:责备多。所以,女儿也有许多的抱怨。读了这两篇文章,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反思,更要改掉自己的这个坏毛病,发现问题时,一定要多从我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写下下面一段话来纠正自己,也与他人共勉。
“一切有关我的问题,都和我有关。”
如果我的孩子爱撒谎,如果我的孩子很调皮,如果我的孩子不听话,如果我的孩子很叛逆......要从自身找原因, 认为一切有关你的问题,都和你有关,都是你的问题,就连孩子打碎了花瓶,也是你把花瓶放错了地方。孩子也会学着从自身找原因,“问题小孩”就会不见了。
孩子不是用来管教的,孩子是用来享受的,孩子是上天赐予你的礼物。另外,惩罚只是告诉孩子做错了什么,但到底该怎样做?孩子不清楚;奖励是告诉孩子做对了什么,孩子会向你赞美(奖励)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