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芦苇吗?出示芦苇图片,看完这些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芦苇很美,一大片一大片的,很柔。)为后文做铺垫。
2、(板书“芦苇”,生答。)(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个字都是草字头,表示是植物,“芦”字下面是户,“苇”字下面是韦,都是形声字,拿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草字头,要写宽,一横略长,二横短,横折钩稳稳托起来,悬针竖在中央。)
3、师介绍芦苇。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水边,叶子披针形,茎中空,光滑。茎可以编席,也可以造纸。芦苇的叶、花、茎、根均可入药。
4、师:在作者樊发稼的故乡上海,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他留下了甜蜜的回忆。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看看?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回忆,一起去看看那——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做好标记。
2、现在老师先来考一考大家的预习情况,看看这些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吗?
A出示词语:一片 、 一簇 、 一朵
一片片、一簇簇、一朵朵
(1)指生读,三个。读完说说自己的感受,发现这两组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一片又一片,说明有很多片)
教师指导读。
齐读。从中可以看出芦苇有什么特点?
从第一组词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读出芦苇的——多。
B出示词语:绿油油、碧生生、亮晶晶、碧青青
(2)从第二组词语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芦苇的——绿。
你还可以想到哪些这类形式的(ABB)词语?(白茫茫、黄灿灿……)
(3)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组词语,学会了这些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语句:“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出示图片。
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可以看出芦苇有什么特点?(美)
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恩,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芦苇多、绿、美的特点。
C出示词语:梦幻 纯真 尤其 摇曳 掩映 狭长
池塘 火柴 帆叶 触须 蚊帐架
(3)“幻”和“幼”对比,“尤”和“龙”对比,“塘”的第八画是长横,右边半藏半露。
D出示词语:朴实无华 河沟港汊(讲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这四个字都是同一类的。在四字词语中,还有很多是这一类的构词方式,如:文房四宝就是——;一年四季——;你还知道哪些?这一类的词语还有哪些?) 迫不及待 小心翼翼 欢呼雀跃 星月交辉
E出示词语:几乎 几尺高
“几”是一个多音字。
3、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都很充分,这些词句啊都难不倒大家了,把这些生字词送进课文中,课文一定也能读得通顺、流畅。谁来读读课文,可以挑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品读课文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过渡: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读完大家发现什么了吗?
(内容差不多,说清楚哪里呼应了,这些互相呼应的词语体现了什么?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怀念。对,这两个小节不仅互相呼应,还都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像这种写作方式就叫首尾呼应。而这种第一小节概括全文就叫总起,最后一小节就是总结。
齐读。
2、作者说故乡给他留下了多少梦幻般的记忆,那为什么尤其让他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呢?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答案,看看文章写了有关芦苇的哪些事呢?用笔做好标记。
芦苇又多又绿又美。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芦苇的这些特点呢?(2-4小节)
童年有关芦苇的趣事。恩,课文的5-7小节写了三件趣事。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给课文分分段,第一段就是第一小节,第二段是2-4,第三段是5-7,第四段是第八小节。根据分段再说一下全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就是写了作者无法忘怀故乡的芦苇,因为芦苇的多、绿、美,更因为童年与芦苇有关的趣事。
四、总结
这如诗如画的景色,这如绿云漂浮的芦苇,让人难忘,让人眷恋。难怪作者离家二十几年还如此追忆和向往。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在童年趣事中,品味故乡的芦苇带给我们的无限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