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集体备课>>语文>>三语>>文章内容
槐乡五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25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王登朋     来源:本站原创

 

一、复习导入
 1、继续学习 21 课——《槐乡五月》。
 2、初读了课文,你们觉得槐乡的五月是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这节课,咱们再次走进美丽的槐乡去看一看。
二、细读第一段——欣赏槐花之美,理解“飘香的季节”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五月的槐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2.交流:说说你的感觉。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这种感觉。仔细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哪些地方写的是“多”,是“香”,是“美”。看它是怎么写得。
槐花多 “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这个句子好在哪里?什么似什么
一朵白花能似瑞雪初降吗?
从课文中找一个词说明许多槐花。
是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这就美了。所以这句话要体会到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谁来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要注意哪几个词读出这种美。
这句话美在“一片白茫茫”,后面还有两句话,谁来读一读。
槐花美
什么像什么?什么如什么?
怎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怎样的槐花似瑞雪初降?怎样的如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子?
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这样的槐花多美啊,指导读。
槐花香
再读这段话,还有什么感觉?
在这句话中找找,都有哪些香的词儿?
谁来读一读“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要读出不同的感觉来。你读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
越来越香, 整个槐乡都 “浸” 在香海中了。 从这个 “浸” 字你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话吗?
这么美,这么香的槐花,把谁吸引来啦?
谁来读一读这诗一般的语言。你从中听出什么来了?
你读出了小蜜蜂的快乐,孩子们心中的喜悦,真好!
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快乐吧!
五月的槐乡满眼是树,满树是花,香气浸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难怪课文这样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捧起书本,让我们走进花的海洋,感受又香又白的槐花。齐读第一节。
三、细读第二段——感受槐乡风情, 理解 “ 孩子的季节 ”
1、在这样一个槐花飘香的季节里,在槐乡可以干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3 小节,说说你的感受。
槐花食品
槐花不光美、香,还能做好吃的槐花饭,谁来介绍一下槐花饭怎么做?
除了槐花饭,还有哪些槐花制成的食品呢?
槐乡的孩子真幸福啊,能吃上美味的槐花饭,喝上甜甜的槐花蜜。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一下这份甜蜜。齐读。
槐花乐
除了吃槐花饭,喝槐花蜜,槐乡的孩子还能干啥?
五月,对槐乡的孩子来说,不仅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更有无穷的乐趣。
小姑娘有什么乐趣?(板书:俊俏)
读描写小姑娘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姑娘俊在哪儿?俏在哪儿呢?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 如果你是槐乡姑娘,还会怎么打扮自己?)
打扮得这么漂亮,心情一定很快乐,脚步也变得轻盈,不知不觉都“飘”起 来了。她们是——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好俊俏的小姑娘啊,谁来的这句话?你读出了她们心中的快乐。
小小子呢,有什么乐趣?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这些动作最能表现小小子的什么特点谁来演一演?
能吃上香喷喷的槐花,可真有口福啊。谁来读这句话?多么纯朴可爱的小小 子啊!
我们再来把这段话分角色读一读,体会槐乡孩子的快乐!女同学读小姑娘的句子,男同学读小小子的句子。请大家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还可以一边做些动作。(师引背)
槐花是槐乡孩子的最爱。到了五月,他们赏槐花、闻花香,吃槐花、槐花饭,喝槐花蜜,用槐花打扮自己,槐乡的孩子真快乐,真幸福呀!难怪作者赞叹到——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这节课,我们走进五月的槐乡,欣赏到了槐花的多、美、香,感受到了槐乡 孩子无穷的乐趣。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发出赞叹。
四、总结课文
1.把最后一个自然段读给老师听一听。
2.板书: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 能在后面加上一句话,来说明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吗?看看课文当中的语句,找一句话来说明前面句话的。
 3.五月,不但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也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板书: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用课文当中的句子来说明吗?
4.是啊,所以说五月,是        ,是         。齐读最后一节。
五、板书:
 
                  槐花飘香的季节
 21、槐乡五月

                  槐乡孩子的季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