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缺少预见,不能驾驭课堂生成》
《狐狸和乌鸦》解读完后,教师按照预设问道:“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文中的狐狸和乌鸦说什么?”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一个个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生:乌鸦光听好话,结果上当了,真不该。
生:狐狸花言巧语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太坏了!
这时,一个小男孩立即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不觉得,狐狸为了吃到肉,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多不容易啊!它能骗到肉,我觉得它很聪明。”
听到此话,老师先是一愣,转而大加赞赏道:“你的说法有道理,见解很独特!”紧接着,有几个孩子也表达了类似的话语观点,老师又都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思考:此环节中,教师是有预设的,孩子们的回答反馈也都在问题设计之中,但第三个孩子的独特感悟却跳出来教师的预想,令老师始料未及。很显然这个学生的理解认识已经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需要及时修正。老师不但没有予以点拨引导,反而积极首肯,致使学生在偏离文本价值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教学涂上了重重的败笔。
感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的实施依赖于有效的教学预设,充分而合理的预设才会生成课堂的精彩。在上面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明显存在对新课程理念的错误解读和行动偏差,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感悟,却忽视和脱离了文本价值观的正确取向,使得教学评价和引导游离了正常轨道。正确的处理方式,是要处理好二者的和谐统一。具体到此案例,教师可对学生的个性感悟先做出肯定性的评价,鼓励积极发言,同时抛出问题——“狐狸这样做,对谁有利,对谁有伤害?”借势引导,学生的认知性偏差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