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让学生充满求知欲
——记《但愿人长久》听课有感
今天是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的第一次集体听课活动,我与其他语文教师一起走进了郭晓彩老师的课堂。每一次的听课都能收获累累的硕果,下面,我就谈一谈这节课我的收获:
一、条理清晰,重点明确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是这首词意的具体体现。文章把当时中秋月色的变化及苏轼心情的变化穿插在一起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凸显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无比思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苏轼祝愿全天下的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文章的重点就在于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郭老师也抓住了这一点,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就让孩子们边读边找出文中描写苏轼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明白这节课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提高孩子们的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声图结合,激发想象
郭老师的课堂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充满着生命力,文章不仅仅局限于纸上,我仿佛已经设身处地地深入其中,来到了当年的那个中秋之夜。当然,把孩子们甚至听课者引入文章中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教师必须在课前最好各种预设,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郭老师则是运用音乐和图像相结合这一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在课堂上,她适时地配上了音乐,并且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进入情境去联想。正是这种有效的“换位体验”,让他们在激荡的感情波涛中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看似不经意间已经叩响了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也才有了孩子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
三、实施表扬,点燃火花
通过情境的渲染,学生在吟诵,品味和拓展说话中获得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此时的《但愿人长久》对于孩子们来说,再也不是书本上的“文字”了,那一个个熟悉的汉字符号已经化作一幅幅情境,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时候,教师鼓励性的话语无疑是锦上添花,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吟诵,一次又一次的拓展说话中,不断加深对文章的体会,不断绽放出智慧的火花。此时的孩子不仅是在单纯地学习课文,而是欣赏着,创造着,将潜在文本转化为现实文本,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走进人物的内心。
语文课堂并不仅仅在于“教授”孩子些什么,而在于启发他们对语文的喜爱,把他们体内蕴藏的无限力量给激发出来。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也就自然勤于研究,乐于创造,也就充满了无限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