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杂想
九月,迎来了开学季。迟来两天的开学并没有浇熄孩子们开学的“恐慌”,早起,成了老大难的事。一跃而起或是死拖烂拽,成了一天心情好坏的起点。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孩子上学时间差异就很大。有的孩子因为乘坐校车,7点不到已经坐在教室里犯困了;有的,晨诵铃声已经打响,还在校门口游荡,迟迟未进入教室。其实在我看来,若是能计算好时间,安排好时间,把握好时间,遵守好时间,早到与晚到并无大所谓。班里的小王同学,每天在家早读20分钟再到学校,这一下成了班里孩子的榜样,习惯的好坏由此体现。父母和孩子每天都早起,爸爸负责带弟弟早间遛弯,妈妈负责陪小王洗漱晨读,多么和谐。晚间遇到小房同学的父母,悠闲地在家附近散步,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小房同学独自在家复习、进行课外阅读,家长只需回家验收即可。这让我这个“六出六进、抛弃家务”的人,羡慕不已。到班上一说,又是一番肃然起敬。这就是人心,总是对美好的事物特别欣赏,但是自己又很难坚持,这大概是骨子里流淌的因子在作祟。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以前自己的孩子还小,不能体会陪伴孩子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回想多年前常州大学堂一位生活专家说的,世界上许多事都可以学,有本可看,有法可依,唯独做父母这件事没有套路。这是一项甜蜜而沉重的事业,只有自己经历了,才知其中的玄机。父母是孩子的心血,是孩子依靠。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镜,所谓的“习惯”一看遍知。所幸现在的年轻家长都是可爱可敬的,不会咱就学,有错咱就改。小李同学的妈妈就俨然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为了对付自己聪明、狡黠的儿子,想尽了各种办法,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可孩子依然那么“可爱、天真无邪”。与她交流,有一种去见识江湖血雨腥风的感觉。稍加整理,或许又是新的一套《李小圈上学记》。
9月,与这群孩子复相见;9月,与这班家长复交流,明显感觉到了成长的痕迹。岁月的河流悄无声息地往前流淌,这个9月不复相见,只在记忆深处,等待主人拨动那根弦,叮当作响,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