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其道行之——对逆反心理的孩子多沟通
我们班有位学生R很调皮,成绩差,不守纪律,影响同学,有时甚至会挑战老师的威信。对于这个孩子,我一向秉持着恩威并施的原则,虽然不能让他完全改掉自己的一些陋习,但总体没有向坏的方向发展。可前两天发生了一件事情。在晚上放学时间,数学老师把事情处理结束后等着我去放学,他还没有说下课,但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躁动起来了。有一位男生离开座位扔垃圾,R看到了便也跟着他去扔垃圾,可他扔的是他的家作,上面尚有一个大问号没有解决。数学老师连喊了几遍让他回座位,他依然坚持扔完垃圾再回去。当将作业纸检出后,再好脾气的老师都会有火气,问了他好几遍为什么问号没解决就扔垃圾,他便感觉像是要杠上了一样,双眼通红,一声不吭,眼泪一颗颗溢了出来。我进教室时,便看到了两人大眼瞪小眼的画面。实在无法,数学老师让他回去将作业改好也就作罢。我在旁边一直没参与,等到双方分开后将R喊出了教室,摸摸他的头,温柔地问他为什么发生刚在的事情。他解释了为什么会离开座位——因为有人在动了,他就觉得是下课了;又说了为什么家作有错——因为昨天记错了家作,做错了题目。最后说了为什么扔家作纸——因为桌肚太乱,没地方放。我当即指出了他的错误,第一,老师没喊下课,你不应该自作主张;第二,作业偶尔记错可以原谅,但明知道自己的作业有问题却视而不见就是态度问题了;第三,老师问你问题的时候,你不想着回答问题,而是跟着老师死磕到底,这没有任何意义。总体上事情解决得较为圆满。
这件事情让我反思了对待这种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我们绝对不能以暴制暴,以理服人可能是上册。学生的世界观毕竟不成熟,看问题不可能全面,所以难免偏激。一味迁就孩子的逆反心理当然无助于他们的成熟,家长和老师的确应该加以引导。但引导的前提是宽容其存在,并承认其中的积极因素。逆反心理所蕴含的的最大的积极因素,是不盲从并且愿意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恰恰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萌芽。如果只是靠斥责来强迫学生就范。那么,我们在扑灭孩子“精神火花”的同时,很可能为下一步人格发展埋下悲剧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