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需要理由;但,教育,需要方法
——读《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有感
横山桥中心小学 吴玉亚
教育,不需要理由;但是,教育的表达,却需要讲究方法。某种程度上来讲,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知识,更是教育心灵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自我新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行为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心理历程,而这种心理状态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一书中,作者更注重寻觅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而且,对症下药,以心理之法来治愈心理之疾。
也就是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和策略。这学期我接手的四(4)班,是大名鼎鼎的后进班。有为了躲避背书,而躲到高楼屋顶的“飞檐走壁”学生;有油盐不进,父母从来不管不问的孩子;有孩子成绩差,还不讲道理,专门来跟老师作对的家长……,形形色色的孩子和家长让任课老师们一提到就直摇头,简直苦不堪言。
一接到这个班级,我和另两位主课老师就统一战线。我们先从思想上抓,晨会课、班队课,除了讲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外,讲得最多的还是集体荣誉感,树立孩子们的集体意识。教育孩子,作为四(4)班的一份子,我们要以班级为荣,不能给班级抹黑,要给班级增光添彩。每天表扬班级里的先进个人或事情,批评没有责任心、学习态度差的孩子,鼓励他们向积极分子看齐!结好“帮扶对子”,好的孩子当“帮扶小老师”,后进生当“潜力小明星”,一对一结成对子,由优秀生帮扶后进生,督促他们进步!经常告诉每个孩子,我们是班级的主人翁,我们要争先创优,每周的“流动红旗”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短短一个月时间,我们班的班风班貌有了很大的改进。上课听讲比以前认真了,在音体美学科上的表现比以前好多了,纪律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最令我感动的是,这次秋游活动的表现了。在去三国城的路上,我跟孩子约法三章,不能吃零食,不能大声讲话,不能站立打闹,在车上要闭目养神,到了景点才能精神抖擞的玩。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孩子们真的严格遵守了我的指令,纪律好的不得了!同样,在景区里的游玩,大家排队井然有序,自由活动和集体活动都有条不紊,没有浪费一点时间。回程的路上,孩子们都不用我说,一上车,放好物品,就开始闭眼休息了!副班主任仇老师说,我们4班的孩子表现真的太赞了!我也在心里为我们班的孩子默默点赞!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每位老师都爱自己的学生,但每个人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样。我们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有的放矢,选取适合自己班孩子的方法,理解孩子,读懂孩子,才能找到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