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惩罚手段是必要的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3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赵菊华     来源:本站原创

 

开学初,学校发给我们一本书,我拿到手的是一本《教与育》,翻开书,《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这个题目跳入我的眼帘,我对这篇文章挺感兴趣,就先看这篇吧。可看着看着,我竟然气愤起来,实在憋不住,我把书上的以下一段话读给办公室的老师们听,大家听了以后也是义愤填膺。这段话是这样的:棍棒教育的支持者动不动就用“中国传统教育”来说事,这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歪曲和糟蹋。事实上,“不打不成才”之类的说法,不过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恶俗说法,是以讹传讹的“谣言”。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圣贤说过孩子应该打。恰恰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上善若水”,提倡的做法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即家人之间提意见,应该和颜悦色地说,而不要声色俱厉地批评。“棍棒教育”不过是一种精神底层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登不了大雅之堂。可以这样定义:打骂孩子是无能教育和无耻教育。
看着这一段话,我不禁打了几个寒战: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出路又在哪里?现在的教育简直可以说是谈“罚”色变,学生动不动地离家出走,时不时地跳楼自杀,让学校、老师都不敢去触碰那根“高压线”。可越来越多的老师同时也在抱怨:现在的学生有多么的难管,屡教不改的孩子越来越多。同时新闻上报道的社会上的熊孩子可谓是“熊”出了新境界:有推孕妇,想看看孕妇摔跤会不会流产的;有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一气之下拿小刀子割安全绳的;有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2岁女孩关在电梯里,按下18楼,造成女童坠楼身亡的……这一桩桩,一件件,多么的触目惊心。
我不明白,古代私塾里用的戒尺为什么没有延用下来?我不明白,中国谈“罚”色变,为什么经济发达、教育观念先进的像日、韩、美、英等国家却有明文规定教育中老师可用的惩罚手段?我不明白,学生成了强者,教师成了弱者,那教师还能用什么去教育学生,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呢?这样下去,受害的又到底是谁?
好在已有人警醒,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老师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 当然,我不赞成老师对学生施行一些极端的、可能使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体罚,毕竟“惩罚”与“体罚”意义完全不同,但对于少数过于顽劣,屡教不改,说教根本不起作用的学生来说,就应该采取相应的“硬性教育”。因此,我认为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迫使学生必须接受教育的手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