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在故宫修文物》有感
适逢国庆休假,我在家阅读了学校教师节赠送的推荐阅读书籍——《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的文物沉淀了岁月的痕迹,那么沉静却又打动人心;那里的工匠师傅承接着老一辈人的精湛手艺,那么谦逊却又令人敬佩。
从前的日子很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在故宫修文物的工匠师傅们便是如此,选择了修复文物这件事,便沉下心来在故宫一直干到退休。一开始,他们不懂门路就自己琢磨,练好基本功。等到自己熟练了,遇到修整件的物品,还是得一点点除尘、拆解、清洗、修补、组装、调试,没有人会一步步地教他怎么做,全靠自己琢磨、尝试,其中还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差错,否则一步错,步步错,又得从头再来。于是工匠们总是不急不躁、一丝不苟、谨小慎微。特别有感于“故宫男神”王津师傅说的一段话:“没有修不下去的时候,就是难点,就是慢,一点一点琢磨,性子也就磨出来了,你越急它越不转,以前师父说急了就别干,你再干有可能还出娄子。上周边转转,安安心,接着干。”我想,凡事欲速则不达,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当我们着急做好一件事时,虽然急切说明其实我们很在意这件事,似乎也值得同情。但焦急并不会将我们带至成功的彼岸,反而会让思维停滞,感官失灵,导致越急越干不好事情。联想到自己有时上课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预设的答案,反而忽略了学生有意义的回答,不分青红皂白否定一番,伤害了一颗积极、有激情的心灵。其实,有时候我们只需要静静地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耐心地引导,他们的内心便会开出智慧之花,而后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教育和修文物一样,也是一门慢的艺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尤其语文是“根”的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承担育人立德的功能,同时它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那便一心一意地做好这件事。也许自己经验不足,那就像工匠师傅们那样一点一点琢磨;也许将来教得得心应手了,也应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只愿若干年以后,我的面貌一如工匠们沉静安详,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