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了于秋婷老师的《唯一的听众》,我对她在阅读教学中巧妙渗透习作指导印象深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向读学写”。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读懂语言文字,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在向读学写这一环节中,我觉得于老师做到了以下三点,从而使得学生学有所得,扎扎实实地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1. 把握文章特色,找准写话切入点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在作者与老人的互动中,有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其中,有整整四处环境描写,属于比较密集的了。因此,于老师将切入点定位在环境描写上,既把握了文章特色,也突破了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2. 尊重学生主体感受,引导回忆相似文本
于老师的课堂,学生说的很多,老师说的很少。如在“说说你对这段环境描写的理解”时,学生们充满了自信,侃侃而谈:从“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他的满头银丝上”,我感受到这束阳光不仅照在老人头发上,更照进了我的心里,让我觉得温暖;从这句中,我读出了老人的慈祥。从“沙沙的脚步声,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听出了作者内心的欢快……于老师在一旁,频频点头,最后简单小结:“老师听明白了,清幽的竹林、沙沙的足音、灿烂的阳光,衬托了我愉悦的心情,也为我和老人的相处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环境,是这样吗?”学生纷纷点头称是。这,才是学生主体的课堂。
接着,于老师又让大家回忆之前学过的环境描写,从而触类旁通,加深了对环境描写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写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评价方式多样,让学生收获成就感
写话环节,于老师让学生选择情境,写一个环境描写的片段。当孩子们自信地朗读出自己的作品时,于老师采取了老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样的评价方式。我注意到,孩子们能敏锐地抓住片段亮点,回答完毕,带着心满意足的微笑坐了下去。
看完这个课例,我不禁联想自己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也关注到了环境描写这一点,并让学生们根据情境写一段环境描写,可惜收效不佳。对比于老师的课堂,我想自己的问题应该出在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也没有给学生类比和充分表达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提升自己解读文本和设计情境等能力,以阅读促进学生表达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