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我在故宫修文物》
是云华
最近在读《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摹画室”这一章节,其中郭文林的口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练习期我估计也就一年,但是独立临摹以后,每天都得练线。我们有工作日记,记你每天画什么画,画多少小时。我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练线,坚持了小十年。天天都得练。感觉自己在教学路上的成长与这些有些相像:一踏上工作岗位,就狠练基本功。在每天放学后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成堆成堆地阅读教育教学杂志,在阅读中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了解教育动态,模仿着撰写论文;在静心的状态下,细细地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改进之处与修缮的地方。这些工作,感觉与书里的摹画工作有些相似,因为我们的工作都需要静心、精心、恒心,那些画是他们服务的对象,我们的工作对象是需要培养成长的花朵,也是我们教师的服务对象。
终一生,择一事,这是“三年不升职不跳槽就失败”的我们很难体会到的专注和浪漫。古人讲格物致知,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就会做出灵魂,这大概就是我们东方的“万物有灵且美”吧。尽其用为术,得其理为道,一朝得道化身万千,基础理论是道,设计创作是道,美食是道,文物修复也是。
大国工匠精神在这部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这个日益功利的世界里沉潜于心,蜗居在小小的一隅,凭借巧手神思,让我国传统文化重新散发光芒。反观当今社会,有几个人会为自己奔波忙碌、追名逐利的生活感到虚无失望呢?又有多少人幻想着在生命里能有这样一场神秘的相遇?期盼着,期盼着,能有更多的人传承我们的古老手艺,能有更多的珍贵文物重见光明!期盼着,期盼着,我们的教育,能更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