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集体备课>>综合>>美术>>文章内容
美术十月集体备课(一稿)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3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胡庄     来源:本站原创

手提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手提袋设计的美感和情趣。认识不同式样、材质的手提袋,了解手提袋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画画、剪剪、贴贴等表现方法设计和制作手提袋,在设计制作手提袋的过程中注重巧妙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用品可以制作得美丽、有情趣。生活用品的设计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手提袋这个载体,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了解生活用品不是简单制作,而要体现情趣和美感。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的手提袋新颖、有趣,富有想象力。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拿出一个手提袋)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拎的是什么?有什么用?(同学们真厉害)

师:关于手提袋我听到这样两种说法,有人说手提袋首先要牢固,能装东西,实用第一。(板书:实用)还有人说手提袋现在已经属于商品包装,生活的装饰品,要漂亮,美观第一。(板书:美观)你们的意见是什么呢?、

师:同学们回答的太精彩了!(PPT2出示)这个手提袋好看吗?好看在哪?()我们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手提袋不仅要牢固,还要美观,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来设计,制作一个实用且美观的手提袋吧。(板书揭题)。

二、 欣赏体验

1、 欣赏手提袋

师:让我们先一起走进手提袋专卖店,去欣赏一下各种各样的手提袋,一边欣赏一边思考,手提袋是由哪些部分组成?(PPT欣赏各类手提袋)

(构成:袋口、袋身、拎袋)

师:刚刚你们看到的手提袋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用布类、皮类等材质制作。

(材质:纸类、布类、皮类等)

2、 欣赏简单的手提袋

① 出示卡纸制作的手提袋

师:这些也是手提袋,与我们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猜猜它是用什么做的?(纸做的)

你喜欢这种手提袋吗?

② 教师示范制作手提袋

既然你们都喜欢 那老师今天就教大家做一个。

(教师实物投影示范)先把纸对折,底边折一下,两侧分别折一下(注意对称,还要比底边多折一点哦),折好后打开,翻过来,用手把底边再顺一下。接下来拿出剪刀,注意看老师的手,剪开这两边后往里折,这四条边呢也要往里折,最后贴上双面胶,把两边粘上,装上拎手,这个简单别致的手提袋就大功告成啦。

3、 欣赏创意手提袋

师:你觉得你的手提袋,和图片上面的这些哪个更好看呢?

能不能做的更巧妙一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非常好玩的手提袋。仔细看,等会老师会提问的。(PPT

师:你最喜欢哪一个?它什么地方最有趣?(师生互动)

4、 教师示范。

① 老师这里有一条漂亮的小鱼,我把它贴在手提袋上。

② 这条鱼的嘴是?(对,是朝上的,)看看哪个小朋友有好的创意,给它设计一个拎手。

③ 好,你来说,(用鱼竿和鱼线做为拎手,这条鱼正在咬着鱼钩,另一边画上正在钓鱼的人。)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请大家为他鼓掌!为了让画面更完整,我们还可以在袋身添画上小河,草地等,瞧,多美的一幅河畔垂钓图啊。

5、 欣赏同龄学生画的草图

师:小小手提袋可以产生大创意,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他小朋友的奇思妙想。

三、学生作业 大胆实践

学生作业:

看了这么多有趣的手提袋,同学们一定都跃跃欲试了吧,现在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折好的纸袋,请打开你们的灵感之门,(运用材料盒里的工具)对这个纸袋进行添画装饰,使它焕然一新。

作业要求:

1. 可以运用拼贴和添画的形式。

2. 创意新奇,构思巧妙(板书),造型明快,色彩亮丽,使得装饰过后的手提袋独具一格。

3. 装饰好后用双面胶固定,让你的手提袋既美观,又牢固(板书)。

师:在音乐中开始你们的创作吧。

四、师生互动 展示评价

开个小小“手提袋展示秀”,展示学生作品,每组学生选一个代表走模特步展示手提袋,并从手提袋的设计意图、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进行介绍,看哪一组设计制作的手提袋最受欢迎。其他学生围绕实用、美观等方面进行评议,教师进行点评。

五、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创作了这么多手提袋,你们真像一个个小设计师。手提袋是一件非常实用的物品,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用旧的手提袋,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发挥你们的创造精神,对它进行改造,不仅能变得更美,而且也能为环保做出贡献。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