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10月教学随笔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3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蒋文     来源:本站原创

 

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所以,数学和语文一样,也需要阅读。因此,将阅读引进数学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1、通过质疑,启发阅读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我们尝试质疑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怎样阅读。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先是引导学生根据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通过猜测、验证,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教师通过连续追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追问一:请再读这句话,猜想中说的可是“数”,而不是“整数”。可我看到你们验证时举的所有例子都是“整数”。我们还学过什么数?以它们为例,猜想也成立吗?(学生举例验证)

追问二:翻开书,书上有“在一个分数里”。请问: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分数?你们举的例子都是“真分数”。那么对于“假分数”和“带分数”,这句话也成立吗?(学生举例验证)

追问三:在猜想论证中,既需要“证真”,也需要“证伪”。证伪,则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证明猜想错误。请思考:

1)“性质”要求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如果“不同时”会怎样?
2)迄今为止,除了乘除,我们还学过加减,如果把“同时乘或除以”改成“同时加或减”,又会怎么样?

3)“性质”中要求“不为0的数”,如果为0,会怎样?

   通过这样的质疑、追问,学生观察得更仔细,思考愈加周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2、设计问题提纲,降低思维坡度

为了培养阅读能力,我们尝试“问题导读”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给学生提供导读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读材料:

(1)举例说说生活中圆形的物体,想办法剪一个圆形纸片。

(2)将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后打开,观察折痕,你有什么发现?这个点叫什么?用哪个字母表示?

(3)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在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学生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培养了学生阅读时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

数学阅读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取决于学生思维的展开程度和自主活动的质量。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指导阅读方法,尽情享受数学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习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