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读书笔记
张亚峰
前阶段学校给老师送了一本书《我在故宫修文物》,算是比较落后看这本书了,因为总觉得对教育教学是没有什么直接帮助的。然而翻看这本书,感叹于文物修复者的执着、专注、匠心,和技艺的传承。
文物的修复工作,大多需要静心,细心,耐心,长时间修炼的技艺和艺术审美水平。在脆弱而又珍贵的文物面前,需要的是一颗能与历史产生心灵交流的宁静的心。他们的工作严格朝八晚五,没有电脑,也不能随时刷手机,吃东西,和大部分写字楼的上班族很不同,他们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工作室里做修复手工,描画,纺织,修补,临摹……看似平实甚至枯燥的工作很需要耐性。
日复一日,他们都有一颗匠人之心,在那个仿佛与外界脱节的世界里,慢工细活,怡然自乐。
十年磨一剑,修复技艺的学习是一个多么长远的事情。
在机械化生产普遍发展,网络发达,传统工艺越来越稀少的年代,匠人精神成了一种可贵。首先,能够静下心来暂时脱离这个繁杂的世界和碎片化的信息就很难,其次,需要专注于手头上的事情,细心地做好每一个细节,耐心地重复每一个动作直至完成,不断用审慎的完美主义目光检视自己手头上的事物,保持学习和技艺的操练……
其实匠人精神并非一种过时的精神,放到现代,它可以是做许多事情的心法,譬如做学问,做教育,做设计,写文案,甚至跑销售,任何一件事,要想做好,都离不开专注,细心,刻意练习,钻研精神,和一点点完美主义。
教学亦如是,在这个纷繁的时代,静心于教育,这也是一种类似苦行僧的做法,希望自己也可以持这样一种心态,领悟这别具一格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