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三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11月教学随笔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6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张亚峰     来源:本站原创

听、评《腊八粥》

张亚峰

一、倡导语文味课堂
 通常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们会抓住主问题来教学,对于本课来说无疑是:你从哪儿看出八儿喜疯了,乐坏了?以这个主问题贯穿统领教学,这样的方式是在做一道证明题,所有的学习都是在证明,因此所有的语文课都上成了证明题。阅读应该是发现之旅,探索之旅,应该有发现的愉悦,探索的激动,然而证明题是给予答案,反之求证。如果坚守这样的教学,语文的味道又何来?
适时审视教材的走线,两条线明显,85%写人:其中85%写盼、看、吃(盼、看重点写,把吃留有余念,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提问,篇章教学到位),文章15%在写粥,时间分配,裁剪明确。裁剪后,避免证明题,邱老师大胆取舍,上了盼粥,看粥,后面还有吃粥,取舍后,发现文章贯穿了暗线粥的叹息,这是对八儿的着急的一个反衬,在品读中自然读出八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教学方法行之有效。
本课课题虽然是《腊八粥》,但主要是体现一个可爱的孩子,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课的走向也就不一样了。在这个过程中,邱老师用上了很多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抓住人物语言来进行品读,走近人物的内心,对八儿喋喋不休的分粥计划进行角色朗读,继续想象对话。这语言的背后就看到了腊八粥对八儿的深深吸引,八儿迫不及待的馋样。比如对词语的品味,《腊八粥》中大量运用了湘西方言,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这是沈从文的语言风格,邱老师保留了原有的言语样貌,对这种语言风格进行咀嚼。如:出出进进,学生知道习惯说成“进进出出”,但作者重点落在进上,这是对人物行为的透彻解读。言语的样貌多样多态,那就让学生顺势汲取多样的语用。
三、关注细节,品读文章。
邱老师在课堂中关注了细节,来品读文章。如两个标点符号,现在我们也常常抓住标点符号进行教学,但是又抓不住重点,逢感叹号必重读,逢省略号必续写,对标点符号的深度研究才能解读出味道来,不是每一个标点都要纠结期间。邱俊就在标点中砸吧出了味道,比如和妈妈商讨喝粥碗数,“那我饿了”,“我饿了”异同的比较,标点的玩味,最后指向的都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训练学生感觉其中的差异,感受八儿的迫不及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语文就是每天积累一个小沙粒,六年下来,得到一大堆,但每天漏掉一点点,最终让人猝不及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